理論與實踐 相輔相成
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卿士庶人、黃童白叟皆愛書法,唐代書藝的繁榮鼎盛,也是理論和實踐的相輔相成,不斷地探索創新……眾派紛呈,風格各異,名家輩出,書法理論家功不可沒。比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等都有自己的書法經驗總結。不過,唐代最著名的書法理論家是孫過庭和張懷瓘。
孫過庭(646年—691年),字虔禮,他擅長書法,工楷書、行書和草書,尤其是他的草書學習王羲之,筆法精熟,在唐代首屈一指,陳子昂為他寫的墓誌銘曰:「君之遺翰,曠代同仙」。孫過庭不僅是書法家,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書法理論家,他撰寫的《書譜》為中國的書法理論奠定了基本框架。他提出學書要先博涉而後專精,應該篆、隸、楷、草四體融合兼取其長,首次釐定了書法的藝術功能,主張書法審美應「兼美」「博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這些言之有物、透闢精到的書論給後學者的教益良多,明末收藏家孫承澤讚歎:「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張懷瓘(生卒年不詳)開元年間,拜翰林院供奉,遷右率府兵曹參軍。寫有《書議》《書斷》《書估》《畫斷》《評書藥石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文字論》等書學理論著作。其中開元十二年完成的《書斷》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名的理論著作之一,闡述了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10種書體之源流,以神、妙、能三品論書,並對自古以來120多位書家進行了評價。
以道家思想為主旨的張懷瓘認為「天質自然」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書法藝術的審美創造必須深刻體察雲霞聚散、雷電星月的變化、「自然之功」「造化之理」。在《書議》中,張懷瓘明確提出「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審美主張,堪稱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盛唐美學的理論核心。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唐朝書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人稱李北海。
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李邕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
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回憶自己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云:「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李邕求識面」,說明杜甫很早就得到了李邕的賞識。
杜甫《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
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
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
李陽冰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他善詞章,工書法,是繼李斯之後復興篆書的大家。顏真卿所書之碑,多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世稱「雙璧」。呂總《續書評》謂:「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述書賦》曰:「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人稱「筆虎」。北宋書法家朱長文將他與張旭、顏真卿並列歸於神品。
李陽冰現存的碑刻作品稀少,如《怡亭銘》《般若台記》《顏家廟碑額》等,其代表作《三墳記》線條婉轉圓勁,在法度之外還有具備一種意態,「法中有意」就是李陽冰篆書的特色。
李白晚年投奔在當塗任縣令的族叔李陽冰,李白在病榻上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詩集並作序,這就是著名的《草堂集序》。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大唐著名的忠臣。開元年間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屬山東)太守,故世稱「顏平原」。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抗擊,被河北十七郡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其姪子顏季明和堂兄顏杲卿先後被俘遭殺。)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推薦顏真卿前去宣慰勸導。明知是政敵挖的陷阱,但他以社稷為重,義無反顧地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無論怎樣威脅利誘,顏真卿都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最後被縊殺,終年77歲。
大唐書魂
顏真卿淳厚篤實,剛正磊落,從不阿諛權貴,屈意媚上。字如其人,其書法也方正敦厚,沉著雄渾,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猶如恢宏的盛唐氣象,與他忠烈悲壯的一生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結合的典範。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宋《宣和書譜》:「魯公平生大氣凜然,唯其忠貫日月,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
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代表作有《千福寺多寶塔碑》《東方朔畫像贊碑》《爭座位貼》《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等,其行書《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開創了雄渾厚重、大氣磅礴的楷書審美範式,這種正大氣象與盛唐雄風相契合,樹立了唐代楷書的典範。
勸學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的《勸學》詩,符合歷代儒家的勸學思想,家喻戶曉,深受後人歡迎。
相關評論
蘇軾:①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②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論書》)
周星蓮:近又見得顏魯公書最好,以其天趣橫生、腳踏實地、繼往開來,唯此為最。 (《臨池管見》)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大書法家。他29歲中進士,後因書法受唐穆宗拔擢,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
柳公權學習晉唐諸家之長,但唯懸瘦筆法,自成一格,被世人稱之為「柳體」。 均勻而瘦硬,嚴謹而峭拔,清勁遒美。唐穆宗曾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句名言被後世傳為「筆諫」佳話。其代表作有《李晟碑》《玄秘塔碑》《金剛經》等。
柳公權前後經歷了李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享年88歲,是書法史上唐代晚期的著名書法家。他的人品也極似他的書法藝術風格,鐵骨錚錚。
(柳體楷書強調「中宮緊湊,氣勢外判」。其中「中宮緊湊」是指在結字時字型筆畫較為貼近,氣勢外判則是指筆畫骨力遒勁,形成一種視覺衝擊。)
(豎彎鉤弧度小,接近豎鉤,使結構內緊外鬆)
(橫折彎鉤彎曲幅度大,內收而外拓)
柳體將唐人楷書對法度的嚴格要求推到了極致,筆畫的精細入微、結構的嚴謹規矩都無人可比,從而成為「唐楷書藝術的最後完善者」。此後中國書法史上再也沒有人創造出新的楷書書體。
唐詩人中,雅善書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跡鮮有流傳。
賀知章與書法大師張旭為姻親,兩人常一起出遊,飲酒揮毫。賀知章的草書《孝經》十七世紀後半期傳入日本,明治年間由近衛家進獻王室。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雄渾飛動,爛漫生姿,收放自如,錯落有致,謫仙也!
鄭虔(691—759)唐朝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與李白、杜甫交遊。曾任「廣文館博士」「台州司戶參軍」,人稱鄭廣文、鄭台州,是台州教育啟蒙人。學術思想上,鄭虔政治敏銳,卓識不凡,在軍事、醫學和博物等方面都有開拓,且素養卓然,詩、書、畫被唐玄宗稱為「鄭虔三絕」。
《張好好詩》是杜牧唯一的傳世墨跡,詩情與筆墨俱佳,真切動人。
《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裏。」
僧人道士中,書法家也多。抄寫佛經的經生,端正勻穩的小楷,一絲不苟,心平氣和。那些摩崖石刻、刻碑的工匠們,了不起的民間高手!唐代書法的整體水準正體現在無數默默無聞者的精誠所至。
大唐文化對東亞周邊國家影響深遠,來自日本、朝鮮半島的遣唐使攜帶大量的書畫、佛經、碑刻字帖回國。#
上篇:《大唐翰墨端嚴遒美 筆走龍蛇奔放飄逸(上)》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