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彌補24%的減薪,捧國企飯碗的張錦明(音譯,Zhang Jinming)每天晚上下班後和周末都得騎電動車跑三小時外賣。他告訴路透社,在體制內打工的人兼職送餐「不太體面」,因此他生怕碰上熟人。中國經濟表面看似維持增長,但通縮與實質收入下滑正迫使越來越多基層勞工另謀兼差補貼家用,暴露出官方數據背後掩飾不住的困境。

「在國企工作還兼職送外賣,其實有點丟臉。」張說。他目前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月薪從5,500元降至4,200元人民幣(約585美元)。他不得不每晚騎車送外賣到11時半,這樣能賺上六七十元。他說,「減薪給我帶來巨大壓力,很多同事已離職,我還要接手他們的工作。」

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中國GDP年增5.2%,但多數產業與勞工並未受惠,反而承受更大壓力。多位分析師質疑這一數字過於樂觀,並警告下半年風險將顯著上升。

中美貿易關係緊張與出口競爭加劇之際,中國汽車、電子業與公共事業等出口重點產業出現合約與帳款延遲,不少由地方政府擁有的企業也面臨資金吃緊。企業利潤遭到擠壓,工廠端陷入通縮,員工則成為削減成本的第一波受害者。

利潤與工資下滑又拖累稅收,使國企進一步節流。整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長期偏重出口產業政策,忽視內需與家庭消費。亞洲會議委員會(Conference Board of Asia)資深經濟學家曾克嶺(Max Zenglein)指出,中國正處於「雙速經濟」——產業仍在不斷產出,消費則持續疲弱。他認為,低利潤與通縮壓力的根源在於製造與科技產能的無限擴張。

「這場與美國的貿易戰,正轉化為中國內部的經濟問題。」他說。

28歲的黃老師在廣西崇左任教,已經兩三個月拿不到工資。他說,「我只能忍著,不敢辭職。」沒有收入他只得依靠父母救濟,「要是我有按揭、車貸還有小孩,那壓力真是無法想像。」

另一位來自安徽臨泉縣的鄉村教師雲女士則說,她每月只能拿到3,000元的基本工資,原本約佔薪資16%的績效獎金「一直拖延不發」。她說,「扣完油費、停車費與物業費,連買菜都不夠。要不是靠父母,我早就餓死了。」

產能優先政策副作用 就業市場進一步惡化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5月,電腦通訊設備與汽車製造業的應付帳款年增率分別達16.6%與11.2%,顯著高於全行業平均的9%;水務與燃氣行業亦分別上升至17.1%與11.1%。GlobalData.TS Lombard公司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廖敏雄表示,這些數字反映企業資金壓力加劇,正是中共「產能優先」政策帶來的副作用。

收入下滑讓中共「促消費」政策遭遇樽頸。外界擔心,若通縮持續,民眾將進一步延後支出,加劇經濟下行。

20歲的江蘇服務員黃婷婷,上月辭職,因餐廳在中美貿易緊張升溫時生意驟降,老闆要求每月休四天無薪假。「我還得交房租,還得生活。」她說。江蘇雖為出口大省,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但她這次自6月失業,至今仍未找到新工作。

「今年的就業市場比去年更糟。」她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