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抗癌新藥BNT327的一筆交易轟動中國醫藥界。此交易令德國BioNTech(拜恩泰科)生物公司獲得111億美元。據稱這個價格是BioNTech從中國創新藥企業「普米斯」手中取得該藥海外授權價格的10倍。普米斯為何「賤賣」?其背後折射出中國創新藥的生存困局。

普米斯「一折」賣掉抗癌新藥 專家:無奈之舉

據《證券時報》7月22日報道,今年6月,德國BioNTech生物公司以111億美元(約合800億元人民幣)的高價,將抗腫瘤藥物BNT327開發和商業權部份賣給了美國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BMS)。

報道說,其實這款被稱為「抗癌神藥」的藥物,來自中國創新藥企業普米斯。只不過早在2024年11月,普米斯就以約10億美元的價格把BNT327在全球(包括中國)的權益,賣給了德國BioNTech。

與賣價相比,BioNTech相當於「一折」價格從中國企業購入創新藥授權,然後出售獲得超過10倍的回報。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和早期臨床研究公告均指出,BNT327是一款針對腫瘤治療的PD-1和VEGF雙特異性抗體藥。BNT327能雙管齊下同時抑制給人造成最大危害的PD-1和VEGF這兩個靶點。

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康方生物」(Akeso Inc.)的研究數據表明,雙特性抗體還有協同的作用,在特定情況下,能提升雙特性抗體與PD-1、VEGF的結合能力達十幾倍。在未來治療癌症中,人類有可能會使用這種雙抗藥,從而避免令人痛不欲生的化療療法。

關於創新藥研發,國際上常有「三個10」的說法,即耗時10年、耗資10億美元(含研發失敗成本)、成功率不足10%。據BIO統計數據,創新藥從臨床一期到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成功率平均為7.9%。

近年來,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中國一家生物醫藥創投機構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表示,其投資的近50家國內創新藥企無一例外都在尋找買家。

「東西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卻在上市前就被『賤賣』。『一賣一買』之間,往往存在不菲的差價,就像在『賣青苗』。」

面對克服諸多困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國內藥企為甚麼甘願捨棄呢?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表示,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此舉更多是一種被動式的無奈之舉。

中國創新藥的生存困境

數字醫藥網披露,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在全國藥品銷售額中佔比為18%,而美國同期新藥佔本國藥品銷售比例為82%。在此之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創新藥僅佔全國藥品銷售額的11%。美國同期創新藥銷售額佔比為79%。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援引英國醫藥產業商業情報Evaluate Pharma數據,2021年全球創新藥市場約為8,30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佔比為55%,而相比之下,中國創新藥市場僅佔全球的3%。

這些數據折射出的是中國創新藥生存的重重困境。根據各方報道,記者綜合總結了五點。

困境一:入院難

在中國,新藥進醫院需要遵循《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由醫院藥事委員會建立藥品遴選制度,審核臨床科室申請的新購入藥品、調整藥品品種或者供應企業等事宜;藥品的採購供應由藥學部門統一負責,涉及醫院裏從院長到藥房等諸多環節的把關。入院難是攸關藥企生死的問題。

《證券時報》報道說,在創新藥企業眼中,新藥入院被喻為過「七大關」,分別為臨床科室主任、藥劑科主任、院長或負責藥事的副院長、藥事委員會、臨床醫生、藥房或者訊息科、財務科。新藥進院難的現狀,讓創新藥企業不得不面臨漫長的市場准入周期。

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表示,國內創新藥存在醫院准入門檻高、覆蓋率低等樽頸,致使創新藥收益增長緩慢,制約了醫藥企業創新積極性。

困境二:價格低

《證券時報》披露,在大量創新藥企賤賣新藥的背後,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因,那就是僅靠中國市場很難收回成本。

以君實生物240mg特瑞普利單抗為例,該產品在美售價為8892美元/瓶,按匯率換算後是國內醫保價格的33倍;億帆醫藥的F-627在美國定價是國內定價的14倍。普遍來看,國產創新藥的中美價差大多在十幾倍至三十幾倍之間。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一些國內自主研發的藥物在國內外的市場出現了10—20倍的差價,部份藥物在國內的定價過低,這些藥企完全靠中國市場回收成本非常困難。

可是,相較於中國當前普通百姓的收入,民眾普遍認為,醫院的普通醫療費用已經是壓在頭頂上的一座山。分析認為,即使是創新藥能順利進入醫院,高昂的費用也使創新藥與普通百姓無緣。這不僅僅是一個藥品定價的問題,更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困境三:融資難

2020年前後,中國創新藥企業在港股和A股科創板迎來投資熱潮,不少尚未盈利的Biotech企業獲得高估值。2021年後,風向急轉直下,資本對「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的耐心消失;港股醫藥板塊估值普遍腰斬,多家公司,如再鼎醫藥、君實生物等,市值從高點跌去70%以上。

此外,地緣政治升溫,美方對科技、數據與生物醫療領域審查更加嚴格。中美資本脫鉤,特別對處於臨床階段的創新藥公司來說,國際融資變得更難。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與CVSource數據表明,2023年中國醫藥創新企業融資總額同比下降超60%;融資筆數也大幅減少,並集中於少數頭部項目;新一輪融資的估值普遍下調30%–70%。

困境四:出海難

不少中國創新藥企計劃「出海」歐美,試圖進入全球市場,但面對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EMA(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嚴格審核、海外臨床試驗認可難度高、知識產權信任不足等問題,出海之路並不順利。

2023年中國創新藥在美註冊獲批數量仍遠低於印度與南韓。

比如,中國批准用於肺癌等腫瘤適應症的單抗藥Sintilimab(信迪利單抗),2022年初,在美提交FDA審批時被拒絕。FDA專家組認為臨床數據缺乏美國患者代表性,需補充美國人群相關研究。

數據安全、監管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正成為出海創新的攔路虎。自今年6月18日起,FDA暫停涉及美國樣本發送到中國等「敵對國家」進行基因加工再輸回美國人體內的新試驗。

困境五:「偽創新」

近年來,在中共「健康中國2030」戰略與政策紅利推動下,中國創新藥企業數量激增。根據中國藥促會(PhIRDA)數據,截至2024年,中國已有超過1600家創新藥研發企業,數百款創新藥進入臨床或申報審批階段。

但實際上,多份產業分析指出,中國創新藥中真正具首創價值(first-in-class)的產品比例極低,多為重複研發、是已有藥物的改良品。全球知名的臨床研究組織Parexel報告指出,中國臨床試驗階段絕大多數集中於PD‑1/PD‑L1等主流路徑,缺乏機制全新的一類藥物。

根據IQVIA統計,中國創新藥物中first-in-class比例不到10%,遠低於美國的近30%。IQVIA(艾昆緯)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健康數據、科技與臨床研究服務公司之一。

「中國創新藥曾經的繁榮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偽創新藥』」,市場資訊曾發文說,「靶點扎堆、重複建設、偽創新橫行,是這種模式給行業必然的結果,也是這輪醫藥資本寒冬必然到來的底層邏輯。」#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