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到香港,就是「買東西、吃東西」的代名詞;但現在,卻不斷看到新聞說香港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不只是假日北上湧入深圳、廣州的港人購物潮,還有一群不想舟車勞頓的人,選擇留在家中上網買東西。那他們去哪裏買?都是靠電商平台嗎?
這篇報道就來全面看看:香港電商平台的現況、宅配物流的表現,以及,如果不太會網購,現在還能去哪裏逛街購物?
港人購物兩極化
當前香港的消費模式正呈現明顯的兩極化。一方面,越來越多市民選擇在周末或假日北上至深圳消費,當地物價較低、選擇豐富。
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人不願舟車勞頓,選擇留在家中透過網絡購物平台如 HKTVmall、淘寶或京東下單,由宅配送貨上門,追求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
這種消費行為的分化反映出,儘管網購的接受度正在提升,電商的滲透仍未全面普及,許多市民對網購流程仍不熟悉或抱持保留態度。加上物流效率未臻完善、價格競爭力不一,也使得電商要完全取代實體零售仍面臨不少挑戰。
跨境平台攻城略地
隨著數碼化浪潮加速,加上疫情期間改變了市民的消費習慣,香港電子商務市場正急速擴張。預計至2025年,網購滲透率將升至83.8%,網購人口突破450萬人。
根據香港金管局最新數據,2025年第1季本港電子儲值支付工具帳戶總數達8,089萬個,交易總量約為21億宗,總交易金額高達2,884億港元。另據OSOME報告指出,電子錢包目前已成為香港第二大支付方式,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2%,有望在短期內超越信用卡,成為主流交易工具。當中最受港人歡迎的電子錢包為PayPal及Alipay。
本地電商平台的發展表現方面,HKTVmall、Ztore、百佳網店與輪住買等平台,主要集中於日用品、生鮮食品及個人護理產品。這些本地平台在語言介面、人性化操作與本地支付工具方面具備優勢,逐步建立了一定的用戶信任,並在強調本地品牌、特色商品及O2O服務方面展現角色。
例如,HKTVmall憑藉自建物流與倉儲系統,在疫情期間一度成為港人生活物資的重要供應渠道;Ztore則主打本地風味與特色品牌,強化文化連結與消費情感;友和YOHO專注於電子產品與家電市場,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此外,百佳網店與The Club等平台則結合實體零售與會員經濟,進一步提升顧客黏性;而ZALORA則鎖定時尚年輕族群,積極開拓潮流電商市場。
然而,資源與規模的先天劣勢,使本地平台在與大陸巨頭競爭時顯得步履沉重。大陸電商的進攻已不限於價格戰,在商品多樣性、價格競爭力及物流效率等方面明顯優於本地平台,在時間上推「隔日送達」且如近年來如淘寶、拼多多、京東等紛紛針對香港市場推出免運費、跨境退換貨等本地化服務,逐步打破仰賴集運與售後無保障的舊有模式。
以今年京東「618」購物節為例,京東大舉進軍香港市場,推出全場包郵、價格保證、跨店滿減、高達千元的地區補貼,並提供「30天包退、180天壞機換新」、免費安裝與自提等服務,並與聖安娜餅屋、日本城、飛利浦等本地企業合作,展現其以平台整合推動本地零售升級的策略。
大陸平台憑藉低價策略、龐大商品庫存及高效物流,迅速擴大市佔率。根據調查,逾七成港人每月至少一次在跨境平台購物,消費電子、健康美容與旅遊產品是最受歡迎的品類,而「雙11」與「618」更成為香港消費者每年關注的購物盛事,顯示跨境電商日益成為主流,香港消費者的購物模式也逐漸跟大陸同化。
宅配「最後一公里」的痛點
另一方面,即使網購日益普及,物流配送效率仍是香港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樽頸。當前本地宅配服務主要依賴順豐、Lalamove、Zeek等業者,但「最後一公里」配送始終難以突破。
受制於香港高密度城市結構與樓宇老化,不少舊式住宅缺乏電梯或管理員,令送貨人員面對額外挑戰。同時,人手不足與交通擠塞亦進一步推高配送成本與時間。此外,智能櫃因場地限制難以大規模鋪設,限制了無人配送的彈性,未能有效緩解人力壓力或提升用戶自取便利性。
現時各大配送平台各具特色,惟其背後的企業背景也反映出中港在物流模式上的差異。順豐作為來自大陸的龍頭快遞企業,近年積極拓展香港市場,其配送平均一至兩日送達,服務穩定可靠,但相對成本較高,定位偏向中高端市場。
相比之下,其餘幾家則屬本地企業,深耕本地網購場景:Lalamove為香港創立的即時物流平台,主打急件配送,機動性強但需即時配對司機,服務穩定性受限;Zeek則為本地初創,專注服務本地中小型電商,配送時間約兩至四日,強調靈活整合與彈性;至於香港郵政則為政府機構營運,提供三至五日的平價選項,適合非急件寄送,但節假日易受影響。
整體而言,大陸企業如順豐優勢在於資本雄厚與系統化管理,在速度與穩定性上佔據上風;本地企業則更貼近社區需求,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但在人力資源與規模化方面仍受限制,特別在「最後一公里」的效率與成本控管上仍面臨挑戰。恐需進一步整合資源、引入技術創新,並與社區基建協同,方能有效解決這一關鍵痛點。
不會網購?還能去哪逛街購物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據,超過三成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幾乎不使用網購,主要原因包括不熟悉App操作、害怕詐騙以及習慣實體選購。
對這些族群而言,實體商圈與主題式街道仍是主要的購物場域。銅鑼灣和尖沙咀的百貨公司、名牌店及連鎖時尚品牌,提供綜合式購物體驗與完善設施;深水埗則以街邊小店、電子產品和布料聞名,價格彈性大且富有本地風味;旺角和太子區以金飾、藥妝及家庭用品為主,高人流且商店多元,方便熟齡族群;荃灣、屯門等社區商場則鄰近住宅區,交通便利,著重生活實用性。這些實體空間不僅是購物場所,更是社交、休閒與社區連結的重要場域。
此外,香港還有多條主題購物街道,如女人街(通菜街)主打服飾、玩具及飾品等平價雜貨;波鞋街(花園街)聚焦運動鞋與潮流運動用品;鴨寮街則以電子產品、二手影音及古董雜貨聞名;摩羅上街(古董街)、德輔道西(海味街)、高陞街(藥材街)及花墟(金魚街、玉器街、太原街等)則提供多元主題商品,讓消費者體驗本地文化風情。大型購物商場如The One、K11等,匯集國際品牌、餐飲與娛樂設施。
隨著北上消費日益普及,部份熟齡族群亦開始將日常購物轉移至深圳與珠海等鄰近城市。相比香港,香港消費者在大陸享有更大商品選擇、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及多樣化的優惠政策,加上高鐵與地鐵接駁便利,即日來回十分便利。
不過,對不少長者而言,北上消費仍存在語言、支付習慣與醫療保障等顧慮,再加上通關需時與通訊操作不熟悉,令他們更傾向留在熟悉的社區內購物。
相對而言,香港本地的實體商圈與特色街道或許價格較高,但在生活習慣、語言溝通、消費保障與社交氛圍方面仍具不可取代的優勢。
混合式生存
香港零售市場未來將持續朝「混合模式」發展:一方面,年輕與習慣網絡的族群會逐步依賴電商與宅配;另一方面,傳統零售商若能優化實體體驗與服務品質,仍可吸引不願完全「數碼化」的顧客。
電商與實體的關係,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如何共同生存。香港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小市場中創造足夠的規模與效率,並同時照顧不同世代、不同生活模式的消費者。@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