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7月26日進行的大規模罷免投票結果出爐,24位立委與1位縣市首長全數未被罷免成功。此時正值國際社會對中共可能武力犯台的擔憂升高,罷免失敗不僅牽動台灣內部政治板塊變動,也引發關注北京是否藉機加強對台統戰與滲透行動。
曾多次準確預測台灣選舉結果的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26日接受《產經新聞》採訪時明言:台灣公民團體與民進黨訴求的「抗中保台」未能發揮作用,中共可能藉此深化對台的政治與媒體滲透。
中共對台外宣三主軸:反賴、疑美、親中
案剛落幕,中共旋即發動話語攻勢。27日上午,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公開評論稱:「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他批評民進黨「出於『台獨』本性和『一黨獨大』野心,不擇手段打壓異己、製造『綠色恐怖』、加劇社會撕裂,充份暴露出『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
台灣資訊研究組織IORG日前曾統計,僅2025年上半年,中共官方媒體及其附屬社交媒體帳號共發布約425則內容,將罷免行動描述為「獨裁」「綠色恐怖」或「打壓異己」,其論述與國台辦同步。這樣的輿論節奏,正是中共對台外宣工程中的一環。
根據一份研究中共對台外宣策略的報告指出,其核心宣傳邏輯可濃縮為三主軸:「反賴、疑美、親中」。所謂「反賴」,即針對台灣領導人賴清德總統展開全面攻擊;「疑美」則試圖削弱台灣社會對美國的信任;「親中」則透過包裝中國的經濟、科技與文化優勢,營造「依中求生」的幻象。
這種論述操作甚至滲透到無關政治的議題中,例如比亞迪電動車被形容為中國經濟強大象徵、動畫電影《哪吒》賣座和電玩《黑神話:悟空》受歡迎,則被賦予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意,「說好中國故事」。
前自由亞洲電台(RFA)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FCL)主任李志德表示,「他們論述經常不就事論事,所有話題最終都導向上述三項特定主軸。」
7月22日,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相關論壇,李志德在會中說道:中共對台外宣策略高度集中於福建地區的「福建網絡」,其作用猶如廣東之於香港,承擔對台滲透主責。
李志德是今年5月由AFCL發表報告書《中共外宣在台灣》的籌劃兼撰寫人。
他強調,福建距離台灣最近,且兩地在語言與血緣上有高度相似性,這使福建成為對台宣傳與統戰操作的最前線。
雙軌滲透台媒:從老牌報紙到小媒體集群
報告書分析道,中共對台媒體滲透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透過收購或合作,讓老牌台媒質變為親中平台。
例如1950年創立的《民眾日報》,原本為草根反國民黨媒體。2007年在林文雄接手後,開始承接中國的業配,也就是「有償報道」,大幅宣傳海峽西岸經濟區等中國發展議題,最終轉型為《台灣導報》,並於2017年加入中國報業協會,成為台灣唯一會員媒體。
另一方面,小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典型如《指傳媒》,這些網站成立門檻低,透過操作搜尋引擎演算法,在網絡上形成「輿論熱點」。
報告指出:「它們多為無名網站,內容雷同、語氣一致,藉此騙過演算法,讓親中消息自然浮上Google搜尋首頁。」
操縱網紅與電台帶風向:誘導台灣民間輿論
中共還大規模經營政治網紅與地方電台,影響基層輿論。報告說,其策略分為三種:
一是「直營模式」,如福建媒體直接投資YouTube頻道並製作節目;二是「加盟模式」,吸納本地意見領袖入駐;三是「滑向紅化」,即部份本來獨立的軍事評論者,參與中國珠海航展等活動後逐漸轉向親中立場。
典型案例有曾任台灣「統一促進黨」發言人的張孟崇。他被控2020年至2023年依照「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提供的腳本,錄製與台灣四大公投案等事件的影片,之後收取工資,同時接受國台辦資金,在台灣南部四家FM電台播送節目,宣揚包括「解放軍來了不需抵抗」等言論,已遭《反滲透法》起訴。
另一宗案件,是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台灣指傳媒記者林獻元涉嫌接受國台辦與「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海峽導報》幹部林靖東等指示,捏造不實民調企圖影響選舉,也遭到台灣《反滲透法》起訴。
林靖東於2010年左右曾是派駐台彎的記者,隨著她來台灣多次累積一些人脈,也隨著她在《海峽導報》的地位提高,而成為一個統戰台灣的操盤人。
台積電風波:中共操控輿論的縮影
李志德日前在時評節目《三國演議》中披露,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年3月4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共同宣布在美投資案後,引發福建網絡系統性輿論攻擊,從本沒受到特別關注的新聞,變成了一個主流媒體成天討論的議題。
李志德描述,監測顯示福建網絡操作旗下八個TikTok帳號,在短短一周內發布99支短影音,主題集中於「台積電出走」「台灣被掏空」與「美國不可信」等。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內容八成以上來自台灣媒體,包括旺旺中時(47支)與TVBS(9支)。中共宣傳機構刻意使用「台灣人批評台灣」的語句,以增加可信度,內容再經剪輯後轉至抖音與TikTok,對內外輸出一致訊息。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曾向《大紀元》表示:「假訊息的本質並非完全造假,而是依據真實事件扭曲敘事,精準攻擊特定族群,最終瓦解對政府與制度的信任。」
台媒「媒體尋租」與「選擇性沉默」
報告書還提到,在商業利益與政治壓力驅動下,台灣主流媒體出現「媒體尋租」現象,即透過話語權換取中國大陸利益。2006年《聯合報》曾獲准在中國印報與販售,《中時》於2008年被蔡衍明收購後亦逐漸轉向親中。
而部份綠營媒體如《民視》則曾採「選擇性沉默」策略,為了換取戲劇節目能在中國大陸登陸等利益,因此降低報道中共敏感議題。
民視於2009年7月與廈門廣電合製《神醫大道公》連續劇,是兩岸史上第一部合製戲劇。李志德說,媒體是否親中,對「六四」事件的報道算是一個指標。2009年「六四」的前後幾天,民視播出了15則「六四」相關新聞,但翌年(2010年)則大幅減少,僅播出三則。
此外,中共與台灣媒體的合製節目亦成為外宣工具。例如福建海峽衛視的《寶島,報到!》節目,雖為中國大陸出品,但有些拍攝地點實為台北,並經由中天二台等平台轉播,形成「Made in Taiwan」的假象。
研究指出,此類節目多數使用正體中文,內容極具「本地化」偽裝,具高度迷惑性。
台灣民主試煉中的媒體攻防
台灣此次罷免案未能改變國會結構,而在地媒體變質、網紅紅化、中共外宣節目「在地製播」的交錯布局下,台灣社會正處在民主深化與資訊戰激烈交鋒的關鍵時刻。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萊儀(Bonnie Glaser)7月26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提醒,台灣政治極化正在危及國家安全,她呼籲朝野尋求妥協、加強治理,以抵禦中共「政治作戰」與輿論侵蝕。
葛萊儀與「布魯金斯研究所」學者何瑞恩(Ryan Hass)、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合著的《美台關係——中國挑戰會導向衝突嗎?》一書中提到,中共的軍事威脅與外宣滲透同步進行,若不嚴加防範,將對台灣民主與美國利益造成雙重損害。#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