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中共大使館門前的街道,曾是海外華人響亮的發聲地。幾十年來,這裏不斷飄揚的橫額與旗幟,記錄著人們對自由、公義和家鄉苦難的關切。有人記得那場景——人頭攢動,喊聲震天;也有人感嘆,由於中共統戰滲透,抗議的人越來越少。
在今年8月9日的全球反抗中共宣言集會上,作家馬建回憶,曾經在使館前的抗議人群可達上萬人,如今很多人「回家過自己的日子」,甚至有演藝界知名人士選擇回國「掙錢」,離開了反共陣營。街頭的熱度正在消退,公共輿論空間在縮小。
涉嫌中共背景的媒體收購案
這樣的變化,並非只是個體情緒的流露,一樁正在英國媒體圈悄然推進的併購案,也正引發關注。
今年5月,美國紅鳥資本(RedBird Capital)宣布,以約5億英鎊收購擁有170年歷史的電訊媒體集團,其旗下是代表保守派價值觀的《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這遭到英國政治家和民間組織的反對。
包括施志安爵士(Sir Iain Duncan Smith)和奧爾頓勳爵( Lord Alton)在內的跨黨派小組,以及九個倡導人權和言論自由的組織,分別致函英國文化大臣藍麗珊(Lisa Nandy),呼籲阻止並調查收購案,因為擔心公眾利益受損。
他們對紅鳥資本的董事長桑頓(John Thornton)與中共的關係表示擔憂,桑頓擔任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的顧問,還擔任絲綢之路金融公司董事長——這兩個機構都被視為中共進行金融影響力的渠道。
在2023年美國德州大學關於中美關係的演講中,桑頓建議中共官員,要透過與英語媒體動來塑造「國際敘事」。
紅鳥集團和IMI合資的RedBird IMI,已斥資收購英國大型影視製作公司 All3Media,在製作與發行領域擴大版圖。這意味著,從「紙媒」到「影視」、從「新聞」到「文化娛樂」,同一條資本鏈條能控制故事的生產與傳播。若背後存在與中共合作的利益紐帶,報道的獨立性將難免受制於投資方的利益。
英國媒體會被「赤化」嗎?
英國安全與情報機構多次警告,外國勢力可能通過投資、文化項目等多種方式影響政治與輿論。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滲透,一旦進入媒體核心,幾年之內就能改變公眾看到和討論的內容。
香港媒體的經歷顯示,這種擔憂絕非危言聳聽。曾經的香港是亞洲新聞自由的燈塔,輿論環境開放、多元。然而在過去十年,中共通過資本滲透、輿論重塑、強制打壓的「三步走」,迅速收緊媒體空間。
2015年,阿里巴巴收購《南華早報》,之後敏感話題的報道明顯減少,對六四、法輪功等人權議題的關注被淡化。
2019至2021年,《蘋果日報》因連續報道反送中運動,多次遭港警突擊搜查、凍結資金,最終被迫停刊。
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從2002年的第18位跌至2023年的第140位——不是一夜之間下滑,而是在資本收編、議題塑形與強制打壓下,一步步被蠶食。
新聞自由的流失,往往是隱形的。表面上報紙照常出版,但選題的天花板已被無形壓低,能被報道的範圍被悄悄限定。最終,媒體從公共討論的平台,變成篩選輿論的過濾器。
若此模式在英國複製,媒體對香港、新疆、西藏人權議題的比重下降,涉及中共海外干預、間諜、超限戰的調查報道,可能也會受到抑制。
回到中共大使館前那條曾熱鬧的街——當街頭的聲音消失,媒體也不再報道相關議題時,被壓縮的將不僅是抗議廣場,而是整個社會獲得真相的渠道。
新聞自由不是抽像口號,而是每個人獲取事實、作出判斷、參與公共生活的基石。當街頭與媒體同時沉默,民主的自我修復能力將被剝奪。今天的倫敦街道,與昨日的香港街巷一樣,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若不設防,英國人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失去自由討論的權利。#
(本文僅為Truth Watch UK觀點,不代表《大紀元》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