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二十五》)

【註釋】

鄰:《周禮‧地官司徒‧遂人》曰「五家為鄰」。《韓詩外傳》曰「八家為鄰」。今解為鄰居,轉義為夥伴,也可引申有親近義。此外,劉寶楠《論語正義》按:《說苑‧復恩》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以「鄰」為報,亦漢人舊誼,故並著之。

【討論】

「德」字在《論語》中凡40見。甚麼是德?孔子似乎沒有明確講過。但孔子曾求學於老子。在一定意義上講,老子《道德經》是2,500年中華本土文化之總綱,從中可以窺見《論語》中的核心概念之思想淵源(當然,孔子有自己的發揮和建構)。

《道德經》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粗淺地說,德者,得也,德是道之得。道生化萬物,德則是萬物順(遵)道而行之所得,具體表現為萬物順(遵)道而行之行為和品格。

有了上述認知,就容易理解《尚書》所言:「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意思是立德(比如施行德政)可感動上天,無論多遠。「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事實上,萬物都有德,人人都有德。孔子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篇)。因此,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也就順理成章了。與此相近的話,有《易‧繫辭上》所說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易‧乾‧文言》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等等。

《論語註疏》稱「此章勉人修德也。有德則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與之為鄰也。」有史為證。《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說,舜是大德之人,他在黃河岸邊製作陶器,那裏的陶器就沒有了次品。他住的地方,一年的功夫就成為村落,兩年就成為城鎮,三年就變成了都市。舜的故事,也體現了古人「厚德載物」的思想。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

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給人以巨大的激勵:你堅持真理、堅守大道,絕不會是孤立的,必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人與你為伴。

請注意,「德不孤,必有鄰」中的「必」字,說的多麼堅決,多麼自信,多麼斬釘截鐵!這是信仰,也是一種沖天豪氣!#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