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光伏業迎來深度洗牌,已有超過50家的光伏企業進入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程序,也有部份企業選擇轉讓股權離場。這背後是光伏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已跌破58%的警戒線,光伏組件價格已從「白菜價」跌至「貼錢送」,整個行業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怪圈。
產能利用率跌破58%警戒線
周二(8月19日)中共工業和資訊化部聯合中共改革委、中共國資委等6部位召開光伏產業座談會,會議要求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遏制低價無序競爭等。但是 這場座談會相對於光伏行業58%的產能利用率來看,顯然遲後了太多。
華夏能源網周二報道,2025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組件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已跌破58%的警戒線,部份頭部企業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行業陷入了普遍性的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怪圈。
產能過剩導致了慘烈的價格戰。多晶矽價格從300元(人民幣,下同)/公斤暴跌至50元/公斤、組件價格腰斬至0.7元/W,組件價格已從「白菜價」跌至「貼錢送」,嚴重侵蝕了全產業鏈的利潤。
超過50家光伏企業申請破產清算
實際上,價格戰引發的行業洗牌早已開始,光伏企業破產清算、破產重整案件接連出現。
8月14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資訊網披露,安徽省含山縣順天紡織有限公司申請對含山縣國安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破產清算。含山縣國安光伏從事光伏電站建設與維護以及售電服務等業務。
8月8日,華東重機發布公告稱,截至7月28日,子公司無錫光能和二級子公司徐州光能合計欠債11.3億元。今年4月,這兩家子公司因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而被法院裁定重整。
華東重機2023年3月宣布投資80億元建設江蘇沛縣、安徽亳州兩個電池片基地,但隨著光伏行業步入「寒冬」,2024年下半年,亳州光伏項目被叫停。僅僅維持了兩年,華東重機的光伏業務就草草收場。
7月31日,佛山市順德區法院裁定「廣東晶天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破產。公司負債總額約1780萬元,淨資產約-1700萬元,屬於嚴重資不抵債。晶天新能源成立於2016年,主要從事太陽能的技術研發、產品製造等。
5月28日,山東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及其9家子公司共計10家公司被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管理人向山東省東營市中級法院申請破產。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東營市國有資產管理服務中心間接控股公司。
此外,還有多家企業退出光伏行業。7月26日,*ST綠康發布公告稱,將「綠康玉山」、「綠康海寧」和「綠康新能」三家子公司股權整體作價0元,轉讓給江西饒信新能材料有限公司,退出光伏膠業務。
7月22日,振華重工擬將所持有的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交易對價為3438.24萬元,從光伏行業離場。
7月15日棒傑股份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棒傑新能源、江山棒傑將終止投建16GW TOPCon電池和16GW大尺寸矽片項目,該項目原計劃總投資80億元。
索比光伏網報道,截至6月25日,今年全國已有超50家光伏企業申請破產清算。通過工商訊息核查,累計11家企業已處於營業執照吊銷/註銷狀態,標誌著行業加速出清。
光伏企業5家被摘牌退市 7家被退市警示
不僅是中小光伏企業破產清算,上市的大牌光伏企業日子也不好過。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中國光伏主產業鏈21家上市公司中僅3家實現盈利。通威股份單季虧損達26.1億元,TCL中環、隆基綠能近20億元虧損,晶科能源等組件巨頭虧損額超10億元。
2024年,ST陽光、ST億利、ST愛康、ST航高、ST旭電等5家光伏企業被摘牌退市。目前還有多家光伏企業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包括*ST綠康、*ST海源、*ST金剛、*ST沐邦、*ST泉為、*ST聆達、*ST金剛等。這些光伏企業普遍面臨連年虧損以及內部控制問題。
跨界光伏企業正快速離場
華夏能源網周二(8月19日)報道,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以來,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進入光伏領域。但到2025年,已有超過20家公司宣告失敗,陷入退市、破產或項目終止的泥潭。
其中,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8家企業選擇退場,超30GW項目叫停。這場聲勢浩大的跨界運動,最終演變成了一場集體性的「光伏劫」。
從撤離方式看,主要有兩種。一是終止項目/註銷公司。棒傑股份直接終止80億光伏項目,賠款1500萬騰退廠房;華東重機終止亳州10GW項目,註銷子公司,欠債11.3億進入重整;百川暢銀4GW異質結項目土地收回,補償2892萬。
二是股權轉讓/剝離業務。振華重工轉讓中交光伏股權,獲3438萬聚焦主業;麥迪科技出售光伏資產,實現扭虧為盈;ST綠康0元轉讓光伏膠膜子公司;寧波富達重大資產重組告吹;皇氏集團轉讓安徽綠能控制權。
光伏跨界者的撤離表面看似經濟下行和市場競爭的結果,深層原因則在於其對光伏產業複雜性的系統性低估,是光伏內卷的必然結果。
光伏業為何陷「生產越多虧損越多」怪圈
記者根據光伏業內人士的分析,梳理總結了光伏企業大面積破產清算的三點原因。
一是產能過剩,需求萎縮。獨立智庫氣候能源金融機構(Climate Energy Finance)的中國能源政策分析師董旭陽(Xuyang Dong)曾表示:「預計中國於2024年投產的矽片、電池和組件產能足以滿足目前至2032年(9年)的全球年需求量。」2023年底光伏設備各環節產能達1000吉瓦,而全球市場需求僅400吉瓦。
二是同質化競爭嚴重,質量參差不齊。
光伏行業長期存在產品同質化問題,特別是在組件、矽片等環節,多數企業的產品在性能和質量上差異不大。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企業之間陷入「內卷」,價格戰越演越烈。
三是資金鏈斷裂,融資困難。
許多光伏企業擴張過程中過度依賴外部融資,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融資渠道受阻,資金鏈容易斷裂。例如,沐邦高科跨界光伏後投資總額達270億元,但因債務積累和訴訟纏身,最終陷入流動性危機。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