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中的《麻雀樂團》令人難忘的絕對離不開管弘樂團與麻雀館,而司徒久(譚俊彥飾)的女兒沈家明(郭柏妍飾)乃一名年青大提琴手,到底在現實中一位音樂家收入大概有多少?與此同時,全球整體音樂界正在面對來自AI的挑戰,這對音樂人的前途又會有怎麼樣的衝擊?本文嘗試探討一二。
音樂人生盡如人意?
首先,一名大提琴教師,若作上門一對一私人補習,收費約每小時250至400元。如果每天能找到三位學生(每人學一小時),同時假設一個月工作22天,那麼一個月的收入大概為
21,450元。當然,教愈高級收費愈高,但顯然學習人數必將銳減。玩樂器很講興趣、天份、時間,以及父母荷包(對兒童來說),像金字塔形般、學上去的人不多。尤其是大提琴,許多連放家的位置也未必能輕鬆找到,吹下牧童笛可能較容易Handle,外國的屋大一點會好一些。
若然能夠成為一名演奏家,大多數德國樂團起薪約3,500歐元,隨後可升至5,000歐元,工資範圍相比許多行業如會計、金融等較為狹窄。當然,頂尖交響樂團如擁150年歷史的柏林愛樂樂團(Berlin Philharmonic),人工可以多五至八成,好似投資銀行咁存在Premium,但想入這些樂團簡直難過登天,技巧要求超高,且還需相當多的運氣才有機會加入。
拉大提琴如果當作業餘接些Jobs做下,賺些外快還是挺划算的,如在澳洲臨時樂手演出每小時袋約70澳元。
講起演奏相關劇集,容易令人想起2017年有一套日劇叫做《四重奏》,由松隆子(小提琴手)、滿島光(大提琴手)、高橋一生(中提琴手)與松田龍平(小提琴手)飾演,組成期間限定團「Doughnuts Hole」。劇中使用曲包括《藍色多瑙河》與《鄉村騎士》等,睇劇當聽Performance。
其實,拉小提琴的演出機會比大提琴多,淨計學生數量亦已多出不少,雖然競爭會較顯著,但可以走的位廣闊不少,這裏不行可跑別處,一定搵到野搞下。不過,話說回來,從文化角度上,每一種樂器自然有其妙處。
《四重奏》的標語為「30世代,無論戀愛還是人生,都無法盡如人意......」此時此刻,一位音樂家的人生,又能否盡如人意?筆者想講的是AI誕生對音樂界的挑戰。
AI多方面高度進佔
作Live Performance的演奏家與私人教樂器的導師相對較少受到人工智能影響(後者可能較多與YouTubers教學競爭),但包括以拉大提琴、小提琴為生的Musicians,仍然將面對由各式各樣新科技所帶來的衝擊。
首先,AI能夠以低成本或隨需創作背景音樂、練習伴奏曲,可能會減少對人類伴奏者或排練夥伴的需求。此外,隨著AI生成的樂器音色和編曲技術日益成熟且成本低廉,弦樂手參與在錄音室的工作可能減少。作曲家和編曲家利用AI工具幫助生成或輔助創作弦樂部份,可能會減少樂手參與作品或專案的機會。
其實在教學上也有風險,由AI驅動的音樂學習應用程式和虛擬導師提供廉價且隨時可用的初學者技術訓練,間接競爭傳統教學市場,尤其是初學階段。
對搞Creative Work的人來說,AI工具可助他們快速生產音樂,整體競爭加劇,使獨立Performers更難脫穎而出或要求較高的報酬。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AI生成的作品和表演增加,觀眾對音樂與藝術性的看法隨年月可能會產生轉變,影響人們對現場演奏技巧和人性化細節的價值評估。這類情況已出現在AI新聞報道員、歌手、模特兒等範疇,難保遲些搞個AI小、大提琴手出來,24小時演奏、任人點曲等。
當然也有較為樂觀的睇法,如國際唱片協會(IFPI)行政總裁Victoria Oakley表示:「我們必須善用人工智能的潛力來支持並放大人類的創造力,而非取代。」
明日會點不知道,現下不妨聽番首《Long, Long Ago》大提琴真人版先,輕鬆一會兒。◇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