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按官方數據,廣東GDP同比增長4.2%,明顯低於全國經濟增速(5.3%)、其它主要經濟大省增速和廣東年度預期目標。而且,這種情況已持續幾年了(見表1)。就此而論,廣東經濟問題嚴重。

表1:2019~2025廣東省GDP及其增速


數據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局

毋庸置疑,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全國佔比超過十分之一)、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約1.28億,實時人口約1.5億)、外貿第一大省(已連續39年)、財政貢獻第一大省,廣東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更多、受到的外部衝擊更大。不過,廣東早就在喊經濟轉型升級。2007~2012主政廣東的汪洋,甚至還說要「殺開一條血路」。可為甚麼「轉型升級」20年,廣東都沒走出一條路來呢?

回顧歷史。中共1978年開始搞「改革開放」,廣東能率先起來,大體是:抓住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利用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發展工業和外貿,快速城鎮化,經濟總量大增,GDP從249.65億元(1980年)飆升逾14萬億(2024年)。概括而言,全球化、外貿、工業化、城鎮化是廣東經濟的四大驅動因素。

然而,時移世異,廣東的歷史環境和經濟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首先,逆全球化(或曰全球化大調整)使廣東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難以為繼。廣東外貿總額已經連續38年蟬聯全國第一。廣東外貿依存度,2007年攀上頂峰,高達156%。金融風暴後下調,2011年降至111.4%,2019年降至66.35%,以後穩定在六成多的水平,但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2024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32.5%)。2025年特朗普關稅戰2.0,對廣東出口衝擊很大。2025年1~7月,廣東出口同比增速僅有0.6%(美元計價),遠遠低於6.1%的同期全國出口增速,以及2024年廣東全年的出口增速(7.1%)。

其次,廣東「工業當家」,產業結構失衡。廣東是中國工業第一大省,工業規模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2024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4.1∶38.4∶57.5,第二產業比重比2023年提升0.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佔比33.6%;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下,工業投資佔固定投資比重創下2007年來新高。而據中共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8%,第二產業為36.5%,第三產業為56.7%。而美國2017年的三大產業佔比分別為0.9%、18.9%和80.2%。比較而言,廣東工業佔比偏高;而這,很大程度上又是靠政策支持的,而非經濟的自然發展。固然2024年廣東工業對廣東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但在產業結構轉型和區域均衡發展等等方面也挑戰重重;更重要的是,第三產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發育不足。這已嚴重制約著廣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廣東內需不足。內需不足是中國經濟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廣東尤甚。舉例而言。廣東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4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但是,從2017年開始,廣東的社零增長就有放緩的趨勢,增速低於全國水平(見表2)。2015年以來,廣東對全國消費的貢獻有所下降(2015年全國佔為10.9%,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9.3%),低於其GDP佔全國比重。2018年以前,廣東社消佔本省GDP的比重在4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以後該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加速下滑,到2021年已降至35.5%,到2024年降至33.8%。2025年上半年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萬億元,已超過廣東(2.29萬億)。

表2:2019~2025廣東省社會零售總額及其增速


數據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局

第四,廣東區域發展嚴重失衡。「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珠三角,是中國最繁盛的經濟區之一,包括「廣佛肇」、「深莞惠」、「江中珠」9個城市,土地面積約佔全省三成,人口超五成,GDP超八成。相反,廣東其它12個地級市(汕頭、汕尾、潮州、揭陽、湛江、茂名、陽江、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面積佔全省的七成,人口近五成(2020年已下降到38.09%),但經濟總量不到兩成,存在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交通滯後和人口外流等等問題。有研究者根據七普人口數據,梳理2020年廣東21個地市人均GDP,發現最低的梅州為31,188元,僅為深圳的19.8%!廣東當局也搞過「雙轉移」戰略(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省內粵東西北轉移,同時粵東西北的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但廣東的窮富兩張臉並非根本改觀,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跳過了粵東西北,進入江西、湖南。這表明廣東區域失衡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第五,廣東快速城鎮化結束,並遭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大衝擊。廣東城鎮化率,1980年只有21.11%(比19.39%的全國城鎮化率高不到2個百分點 );到2024年末,已躍升到75.91%(遠高於同期67%的全國水平),相當於日本、美國1975年的水平。這意味著廣東的城鎮化已經告別了快速增長階段。另一方面,2021年中國樓市泡沫破滅,中共應對錯誤,樓市下滑至今見不到頭。而廣東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高(恒大就是廣東的,全國有影響力的房地產企業廣東幾乎佔到半壁江山),因此,首打擊程度就大。舉例而言,2025年1~7月份,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3,580億元,同比下降12%;同期,廣東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5,635.74億元,同比下降17.3%,廣東降幅高出全國5.3個百分點。

廣東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頭,經濟總量連續36年全國居首。廣東經濟的代表性,也遠高於緊隨其後的江蘇、山東、浙江,可謂中國經濟的縮影。上述廣東經濟存在的問題,在全國有普遍性,只是廣東表現出來的刺激性更強。

廣東經濟的問題,廣東當局和中南海難道不知道嗎?當然知道。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曾分析:「特別是經濟外向度高,受外部環境衝擊影響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新動能培育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局面尚未根本扭轉……」

那麼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甚麼「轉型升級」20年,廣東還沒走出一條路來呢?一言以蔽之,問題出在中共政權身上。諸如:中共的「跛足改革」製造出了個壞的市場經濟模式,權力和權貴控制著國家經濟命脈,市場無法發揮應有的資源配置作用;中共「戰狼外交」,逆轉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環境,迫使美國和西方「去風險」和「脫鉤」;中共摧毀香港「一國兩制」,廣東的地緣優勢弱化;中共政局「向左轉」,廣東一度享有的政策優勢大都消失,等等。

換言之,廣東經濟出問題,絕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更是中共政策和體制層面出問題,所以導致廣東經濟20年都無法完成轉型升級。只要中共一日不解體,這就是中共經濟的宿命。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