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福士汽車(Volkswagen AG)周三(9月3日)發布入門級電動車ID.Polo,售價預計低於2.5萬歐元,定位「平民車」。此舉被視為福士直接迎戰比亞迪(BYD)等中國車企在歐洲掀起的低價攻勢。

這款小型掀背車將於明年上市,下周在慕尼黑車展亮相。福士表示,目標是打造「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電動車」,即「平民車」(people’s car)並宣布將以Polo等傳統燃油車名稱取代以往的純數字編碼,建立更易辨識的電動車系列。

福士汽車品牌行政總裁舍費爾(Thomas Schäfer)強調:「我們的車型名稱已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它們代表強大的品牌,體現品質、永恆設計與普惠科技。」

這一戰略推出之際,福士面臨多重壓力:歐洲電動車市場增長放緩、中國銷售下滑,以及貿易壁壘日益嚴苛。與此同時,中國廉價車快速進軍歐洲市場,例如比亞迪在德國推出的Dolphin Surf掀背車,起售價僅約2.3萬歐元。

儘管挑戰重重,福士在歐洲的電動車銷售仍有亮點。今年第二季度,集團在歐洲電動車銷量成長73%,主要受惠於VW ID.5、AudiQ4 e-tron與SkodaEnyaq等車型需求。將Polo電動化,被認為是福士試圖把燃油車時代的成功延續至電池時代。

自1975年推出以來,Polo已售出逾2,000萬輛,長期主導小型車市場。

歐洲選擇通過市場競爭回應中國車企,而在南美,抵制聲音更為強烈。據路透社與《南華早報》報道,隨著中國汽車湧入巴西,當地工會和製造商要求政府採取措施,避免就業與產業鏈遭「廉價補貼產品」衝擊。巴西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正考慮提高進口關稅,甚至要求中國廠商在當地設廠方能進入市場。

中國車企自身也承受壓力。據彭博社此前報道,2024年中國汽車業產能利用率僅49.5%,即使廠商數量出現收縮,市場依然供過於求。美銀分析師John Murphy預測,未來將出現「大規模整併」。

連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也曾在6月警告,低品質低價格恐損害「中國製造」汽車在海外的形象。當時比亞迪把部份車型起價壓低至55,800元人民幣(約7,771美元),引發車股普跌。中國社交平台亦流傳質疑聲音,「為何不再等等?可能還會更便宜。」#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