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因為它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往往要等到發生骨折時,患者才驚覺骨骼已經變得脆弱。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在新唐人電視台《她健康》節目中,分享了一個簡單的日常運動,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強化骨骼。
踮腳落地強化骨密度
踮腳運動的原理是利用「縱向刺激」來增加骨密度。吳國斌表示,透過對抗地心引力,產生垂直震動對骨骼施力,可以刺激骨細胞活性,使新骨生成的速度加快,舊骨破壞的速度減緩,從而促進骨骼生長、使骨量增加,提升骨密度。
他指出,只需每天抽空分散做完100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強化骨骼,既不費力,又簡單有效,方法如下:
Step1:站姿,雙腳踮起腳尖,然後讓腳跟落地。如果擔心不平衡,可以扶著牆壁或穩固的傢俬。
Step2:可以一邊踮腳,一邊用雙手縱向搓揉後腰部。這樣按摩會令腰部產生溫熱感,可以改善腰部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中醫認為「腎主骨」,補腎可以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有何危險?
骨質疏鬆最大的威脅不是疼痛,而是骨折風險。當骨密度下降,骨頭就像中空的柱子,一旦受到碰撞就可能斷裂。
吳國斌表示,髖部骨折最令人擔憂。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若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5.4%。骨折後需要臥床,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身體代謝變差、食慾不振,加上止痛藥可能對心臟、腎臟和腸胃系統造成額外負擔,可能加速身體機能衰退。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也常導致長者上臂骨折,不僅增加併發症風險,還會影響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
當人體邁入30歲後,身體內骨質流失速度會開始大於骨骼形成的速度。吳國斌表示,骨質疏鬆除了與人體老化有關,以下幾類人也屬於高風險族群:
1.更年期後的女性:更年期時荷爾蒙變化,促進骨骼生長的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快,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會增加。
2.生活與飲食習慣不佳者:經常飲用碳酸飲料、過量攝取咖啡或茶,容易造成鈣質流失。因脾胃功能差導致營養吸收不良,也容易引發骨質疏鬆。
3.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服用類固醇超過六個月,可能導致嚴重的骨質疏鬆。研究表明,30%-50%長期接受糖皮質激素(一類人造類固醇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發生骨折。
4.瘦弱、熬夜者:體型瘦弱的人營養吸收少,骨密度較差。而長期熬夜則容易形成酸性體質,影響身體代謝,加速骨質流失。
日常方法預防骨質疏鬆
除了踮腳運動,吳國斌建議從以下飲食與生活習慣入手,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
1.正確搬重物
吳國斌提醒,搬重物時要注意姿勢,避免直接彎腰搬重物,應像舉重選手一樣,採用深蹲的姿勢,保持脊椎挺直,用雙腿的力量搬起重物,這樣可以避免脊椎受到過大的壓力,降低骨骼損傷的風險。
2. 強化肌力
強健的肌肉能為骨骼提供保護,平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可以增加平衡感,降低跌倒的風險。
3. 補充營養
骨骼結構需要膠原蛋白與鈣質共同支撐構成,吳國斌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及高鈣食物:
高鈣食物:蝦米、小魚乾、黑芝麻、海帶、紫菜、香菇。
蛋白質:魚、蛋、豆類,有助於骨骼生長和修復。
4. 中醫補腎養骨
中醫認為骨骼的健康與腎臟功能息息相關,吳國斌表示,臨床上治療骨質疏鬆常用到「左歸丸」、「右歸丸」等補腎藥方,當中含有的中藥鹿角、龜板等成份,有助於補充膠質和鈣質,達到強健骨骼的效果。
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
許多人混淆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吳國斌解釋說,這兩種疾病本質上是不同的。骨質疏鬆症是骨頭本身的問題,骨密度不足,使骨骼變得脆弱。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的問題,主要是軟骨磨損或發炎,導致疼痛與僵硬。
吳國斌提醒,骨質疏鬆不一定會引起關節疼痛,因此不能單憑關節酸痛來判斷是否罹患骨鬆,最直接準確的方法是進行骨密度檢查,醫學上常用T-Score來判斷。
骨質疏鬆症雖然來得無聲無息,但只要我們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上著手,就能有效預防,從今天開始做這100下簡單運動吧,為自己的骨骼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