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航空公司半年報近日均已披露。數據顯示,民營上市航司普遍盈利,但國有三大航依然虧損。在大陸經濟持續蕭條的環境下,許多航空公司以降低服務為代價換取生存空間,甚至「人貨混運」,遭乘客詬病。

半年財報 國航與民營對比鮮明

據《第一財經》8月30日梳理2025年上半年各家航司財報發現,國有三大航——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南方航空依然未能扭虧,分別虧損18.06億元、14.41億元及15.33億元。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上市航司普遍盈利,被乘客稱為「廉航」的春秋航空,以103.04億元的營收和11.69億元的淨利潤,成為內地上半年最賺錢的上市航司。

《第一財經》分析認為,航司之間的業績差異,與國際航線復甦緩慢以及國內市場持續競爭有直接關聯。三大航的國際航線佔比高,受國際市場尚未完全恢復影響,票價與收入承壓。

而民營航司如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國際航線主要集中在日本、南韓等周邊市場,恢復快且能靈活調整運力,減少損失。據春秋航空半年報,春秋航空上半年在日本航線的運力投放同比增長116.8%,較2019年同期增長77.7%,成為盈利的重要支柱。

從披露的半年報來看,代表票價水平的客公里收益數據,幾家上市航司均同比下滑。即使是有低票價優勢的春秋航空,國內航線的客公里收益也同比下降4.8%。

成本控制成為收益下滑之下的業績或生存關鍵。

春秋航空低價引流 輔助性業務支撐盈利

據新浪財經報道,近日有消息稱,有旅客在社交平台投訴春秋航空客艙冷氣機溫度過低,向空姐索要毛毯防寒,卻被告知航班不提供免費毛毯,需要付費購買,15元一條。這一事件迅速在網上引起了消費者熱議。

事實上,春秋航空的低成本營運模式一直伴隨著爭議。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春秋航空詞條下共有16,790條消費者投訴,投訴主要集中在退改機票收費不合理、行李托運亂收費、售後服務推諉、空乘在機上推銷等。

春秋航空定位是一家廉價航空公司,被乘客稱為「廉航」。春秋航空的飛機只設置單一的經濟艙位,不設頭等艙與公務艙,這使得機上座位數多出10%~15%。它還通過取消餐食、免費行李等一些傳統航空乘客服務,將營運成本控制得比一般航空公司低,從而可以長期大量提供便宜票價。

然而,對春秋航空的吐槽,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屢見不鮮:不能調節的座位讓長途旅客倍感不適,嚴格的行李額度超出少許就要額外花費百元,還有空乘不間斷地機上推銷等。春秋航空「精打細算」的營運策略,也在消耗著用戶的信任。

航司學春秋 壓縮成本 服務縮水 乘客抱怨

為降低成本,一些航司開始仿傚春秋航空。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4月份報道,三大航之一的南方航空就給自家的飛機新上了一批「硬座」。這些學名為「輕薄型」、俗稱為「刀片」的新型航空座椅,取代了曾經的大厚靠背。最讓乘客難受的,則是座椅頭枕部份被大幅簡化。

乘客普遍反映,新靠背太硬,新座墊太硌;座椅的間距太窄,伸不開腿;坐久了後背全程僵硬,雙腿全程蜷窩……

南航雖然也在給機票降價,但還是有許多乘客不願買帳,甚至還將南航戲稱為「南廉航」。

這種局面成為各家航司在多方面「壓縮成本」的縮影。

「鳳凰WEEKLY」報道,飛機餐正在日漸敷衍,甚至航空餐居然上了四個饅頭加一片白菜。機場的休息室和值機櫃台的服務也大幅縮水。取消了免費托運行李的額度。在線值機需要花錢才能挑選到一個好座位。……各種服務要麼降格,要麼取消,剩下的只有機票本身堅挺的價格。

「鳳凰WEEKLY」說,看看三大航這兩年的財務狀況,你就會理解這些老牌大航空紛紛轉型進軍「空中綠皮」,在經營上壓縮成本是一種必然。

微信公眾號「溫度紀」認為,這些偽廉航統一的價格不低、服務縮水、不是廉航但又無限接近廉航。秦彩(化名)說,「如果這是廉航,那我覺得沒甚麼可挑的,甚至會覺得能給水喝就不錯了,但是這票價快和三大航一樣貴了。」

乘客們之所以稱這些航司為偽廉航,是因為它們不像春秋航空那樣直接標明自己廉航的定位,但它們卻在實際營運中通過縮減服務、增加隱性收費等方式,在票價接近全服務航司的情況下極力地壓縮乘機體驗。

「活下去」成第一要務 航司不考慮乘客舒適度

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表示,它們機票明碼標價,服務卻像在打游擊。看起來還叫「全服務航司」,其實服務已經悄悄退出後台。

「溫度紀」進一步表示,當「活下去」成為航司第一要務時,消費者的舒適度便成了總數據中上第一個被抹零的數字。

溫度紀說,很多消費者不常出差,他們是不知道怎麼買合適機票的「假期遊客」,在訊息不對等的情況下,他們以高價買下低服務低成本航司航班。

這一招對於航司生存來說,顯然湊效。秦彩五一假期坐的龍江航空,官網公開數據顯示,航司共有9架A320/A321飛機,其中A321飛機2架,A320飛機7架。如此小的體量,卻能製造出2025年第一季度31.1%的增長。

微信公眾號「智商稅研究中心」認為,這種做法可能令乘客成本遠超預期,體驗卻低於全服務航空標準。對航司來說,雖暫時增加收益,卻損害了品牌口碑。

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省錢方式,會令很多乘客在心裏將其默默拉黑。

航空公司「人貨混運」求生存

飛行員送外賣的新聞,其實不是空穴來風。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報道,「飛行時帶人,落地後送貨,航程像極了一趟空中兼職,看得出來,飛行員掙錢也不容易。」

在中國短線航班中,廉價航空為增加收益,部份航司採取人貨混運模式:將貨艙部份空間運送輕量貨物,壓縮乘客行李空間;甚至直接把運送的貨物固定在乘客座上,與乘客一起運送,讓乘客感覺,人只是被動托運的陪客,貨才是主角。

曾乘坐幸福航空短線航班的林曦說,「旁邊沒人,全是包和貨,係安全帶。和人一樣,飛到一半,包也會犯睏,東倒西歪的,空姐過來再給它們扶正。」

「以為訂了全服務航班,起飛前才發現連水都要掃碼,空姐比我還忙,一邊照顧乘客一邊照看冷鏈。」還有乘客自我解嘲說,「小區電梯常年沒人修,只能坐貨梯,現在坐飛機也是『坐貨倉』,倒也說得過去。」

「三聯電子廠Pro」報道,過去,航空公司是靠人賺錢的,現在靠貨活命。於是你看到:支線航班上的服務日漸模糊,座椅無法傾斜、飛機餐縮水、甚至連廣播都開始念錯航點,只因為重心似乎不再是乘客體驗,而是貨運效率#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