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各級地方政府拖欠大量未付賬單總額估算達10萬億元人民幣,現在中共政府想先用1萬億元解決部份問題,將風險從地方政府向國有銀行的轉移,只處理最直接、最表面的矛盾,以緩解社會不滿。雖然會給私營企業帶來些許「喘息機會」,但醞釀更大危機。
並且,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權力再分配角度來看,這次沒有直接由中央財政撥出資金來解決,而是讓國有銀行間接承擔。這表明中央財政也已捉襟見肘,不願意直接出錢。同時也暴露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並非無懈可擊,地方政府的困境,正在反向制約中央的政策實施。這次中央被迫出面協調解決,正是這種博弈的一個縮影。
綜合來看,中共在政治指令與市場規律之間處於艱難平衡的困境,以及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這座「堰塞湖」即將衝垮金融堤壩的危險訊號。
「左手倒右手」:從地方債務到銀行風險
彭博社9月11日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共中央正準備啟動一項計劃,旨在解決地方政府拖欠私營企業的巨額款項。官方計劃在第一階段先解決至少1萬億元人民幣的債務,目標在2027年前完成。解決方式,不是由中央財政直接撥付資金,而是考慮讓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和國有銀行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幫助它們償還欠款。
據經常給中央政府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李稻葵估算,欠款總額可能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
這個方案,乍一聽似乎很巧妙,但就是一場「左手倒右手」的危險遊戲。過去,地方政府靠著「土地財政」和隱形債務,大肆投資基建,欠下了天文數字的債務。當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土地賣不動了,地方政府的現金流逐漸枯竭,拖欠私營企業的工程款、服務費,成了普遍現象。
如今,中共政府選擇讓國有銀行入場,實際上是將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從「欠企業的錢」轉移到了「欠國有銀行的錢」,最後仍是全體納稅人在買單。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在轉移風險,可以說是在掩蓋一個更大的危機。
讓我們看看這些被寄予「輸血」重任的銀行,它們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根據中國六大國有銀行的半年度財報,上半年合計淨利潤高達6,841億元,平均每天進賬37.8億元。
然而,在這份光鮮亮麗的財報背後,隱藏著兩個致命的「慢性病」:淨利息收益率(NIM)的急劇收窄和不良貸款(NPL)的持續攀升。
淨利息收益率「失血」:作為銀行最核心的盈利能力指標,淨利息收益率正在被政策性地壓縮。中國銀行同比下降18個基點至1.26%,交通銀行同比下降8個基點至1.21%,農業銀行同比下降10個基點至1.20%。
銀行的商業模式,就是賺取存貸款之間的息差,但為了刺激經濟,中共當局持續強壓銀行降低貸款利率,同時銀行又不敢大幅下調存款利率,導致銀行的盈利空間被雙向擠壓。
用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的話說,淨利息收益率還有繼續下探的壓力。這說明,銀行的「造血」能力正在系統性地減弱。
不良貸款持續攀升:貸款作為銀行的資產,其質量正在持續惡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均錄得超過5%的增長。作為「盈利一哥」的工商銀行,截至今年6月30日,其不良貸款已高達4,001.05億元,較去年末增加了206.47億元,增幅超過5%。
一個更值得警惕的細節來自中銀香港副總裁兼風險總監徐海峰透露出的訊息:他明確指出,商業地產市場的壓力導致該行內地房地產企業貸款不良率高達7.32%。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崩潰正在持續不斷地轉化為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黑洞」。
當這些本已「體質虛弱」的銀行,被要求給地方政府這個更大的「壞賬製造機」輸血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風險的轉移,更是風險的放大。
央地博弈:中央捉襟見肘 地方反向制約
近年來,中央政府通過分稅制改革上收財權,拿走了大部份稅收,而把大量的民生開支、維穩開支和基建項目責任甩給了地方政府。在這一點上,地方官員受到來自中央政府壓力和民間抱怨的雙面「烘烤」。並且,中央政府為了控制地方政府,用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方式,施舍資金給地方。哪個地方政府表現的好一些,資金就多給點兒。
從官方的財政文件可以看到,2024年,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663.57億元,其中,地方本級收入119,266.41億元;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就達到了100,397.16億元。
中共當局這次準備拿出來的解決方案,沒有像上世紀90年代末時那樣,由中央財政直接出錢設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來剝離當時的四家國有銀行壞賬,而是讓國有銀行間接承擔風險。這透露出一個關鍵訊息:中央的財政也已捉襟見肘,不願、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兜底」。
當土地財政的支柱倒下後,地方政府立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它們的「躺平」和財政枯竭,正在反向制約著中央的政策實施。實際上也暴露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並非無懈可擊,地方政府的困境,正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採取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以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這種被迫出面,恰恰是中央與地方博弈的一個縮影。這也印證了在中共的治理邏輯中,政治穩定永遠優先於經濟發展。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正在倒下
銀行是現代經濟的「心臟」。當心臟開始供血不足、甚至出現心肌梗塞的風險時,整個經濟體的健康都岌岌可危。
首先受到衝擊的將是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私營企業。當國有銀行提供資金給地方政府,並且自身利潤下降、資本充足率承壓時,它們出於避險本能,必然會收縮對私營企業的信貸。
其次,將增加系統性風險。當風險爆發時,沒有人能真正獨善其身,可能引發連鎖效應。這將扼殺企業發展與衝擊就業市場,讓本已嚴峻的青年失業問 }雪上加霜。
中央政府將風險從地方政府轉移到銀行,不過是飲鴆止渴。這不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讓整個金融系統成為定時炸彈。當這枚炸彈最終引爆,其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將遠比地方政府的拖欠賬單更具破壞性。@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