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從來不是單純的選舉儀式,而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持續過程。真正的民主制度不僅體現在定期的投票箱前,更在於平時是否賦予公民表達意見、影響政策的渠道。

英國的國會請願制度是民主參與的典範,允許公民通過官方網站發起或聯署請願書,當聯署人數達到10萬人時,國會請願委員會會審查並考慮安排辯論。此制度的核心在於賦予普通公民將議題推上國會殿堂的權力,確保民意在政策制定中被聽見。9月8日,英國國會因關於維持BN(O)簽證5+1永居安排的請願書達標,在西敏廳展開3小時激烈辯論,便是這一制度的生動體現。

這場辯論由超過10萬人的聯署觸發,重點不僅是簽證問題,更是英國是否信守承諾的信任考驗。辯論雖未帶來具體回應,但無疑將港人民意直接帶入國會,促使政府正視問題。

反觀香港,9月7日的選委會補選表面上是為了填補93個空缺席位,實際上卻暴露了香港政治制度的結構性缺陷與民意缺位。這場補選的參與度低得令人咋舌。僅3,534人投票,相當於大學學生會選舉的規模,卻耗費2.33億港元公帑,平均每席1,100萬、每票6.6萬元的成本堪稱天價。

如此高昂的開支,卻換來一場「無人問津」的選舉,絕大部份市民甚至不知道其存在。這場選舉的冷漠反映了與民意的徹底脫節,與英國請願制度動輒吸引十萬人參與形成鮮明對比。

更荒誕的是,補選的93個席位中,僅21席有競爭。這種「無競爭選舉」暴露了制度設計的操控性:選委會1,500個席位中,300多席由「當然選委」(如全國人大政協、立法會議員等)佔據,這些席位可因界別轉換或重疊產生空缺。

例如,一名地產界選委若成為港區政協,便自動轉為「當然選委」,原席位懸空;同樣,選委若當選立法會議員,其原有席位也會空缺。這種結構性缺陷導致選委會無法長期維持完整人數,必須定期補選。

選委會的權力極大。香港的行政長官提名與選舉全由這1,500人小圈子決定,立法會90席中40席由選委直接選出,所有候選人還需至少10名選委提名才能參選。

英國的請願制度與香港的選委會補選,體現了真民主與假民主的根本區別。民主的核心在於公民的持續參與,而非僅限於選舉日的那一票。英國的10萬人聯署門檻,雖然不保證政策改變,卻為公民提供了直接影響議程的渠道。BN(O)簽證辯論便是例證:港人社群的訴求通過聯署進入國會,議員們積極回應,政府被迫表態,這種動態互動正是民主的生命力所在。

民主的價值,在於讓每一個公民的聲音都有被聽見的可能。香港的選委會補選則完全相反,當制度設計刻意排除民意,民主便淪為空洞的口號。◇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