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春高新」)曾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如今陷入空前業績危機。中期財報顯示,這家以生長激素產品聞名的醫藥龍頭淨利潤銳減42.85%,營收與淨利潤首次雙降,創近20年最差紀錄。自2021年股價高點以來,公司市值已跌至約500億元,蒸發逾1,600億元。

根據長春高新近日披露的半年度財務報告,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0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微幅下降0.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8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2.85%。數據顯示,公司近20年來首次出現營收和淨利潤同步下滑的嚴峻局面。

分季度數據更為怵目驚心。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6%,但淨利潤卻同比暴跌48.83%,「增收不增利」現象在第二季度達到極值。這一反常現象主要源於銷售費用和研發投入的激增對利潤空間的嚴重侵蝕。

2021年5月是公司股價巔峰時期,長春高新市值曾超過2,100億元,被投資者譽為「東北藥茅」。而如今,其市值僅500億元,已縮水超過1,600億元。

從近五年中報數據的縱向對比來看,長春高新的營收增速從2021年的26.71%持續回落至2025年的負0.54%,呈現明顯的增長乏力態勢。更為嚴重的是,歸母淨利潤增速從2021年的46.85%急轉直下至2025年的負42.85%,利潤端的惡化速度遠超收入端的下滑幅度。

業績下滑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公司核心子公司金賽藥業淨利潤出現下滑,而另一重要子公司百克生物更是陷入虧損泥潭。長春高新對單一產品線的過度依賴使其在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和行業競爭加劇時顯得極為脆弱。

作為公司的「現金牛」,生長激素產品貢獻了超過70%的營業收入。然而,隨著醫藥行業集中採購政策的深入推進和醫保控費措施的不斷加碼,生長激素產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降價壓力,直接導致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成本控制失當成為制約公司盈利能力的另一關鍵因素。2025年中報數據顯示,公司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均出現大幅增長態勢。其中,銷售費用達到23.86億元,同比增長23.43%;研發費用為11.55億元,同比增長30.22%。兩項費用合計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50%,對利潤空間形成顯著擠壓。

銷售費用的激增主要源於公司對新產品伏欣奇拜單抗的市場推廣投入,以及銷售團隊向新醫療科室的拓展和渠道建設的加大投入。研發費用的快速上升則反映了公司在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小核酸等前沿技術平台以及新藥臨床試驗方面的重點布局,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達到近五年來的歷史最高水平。

《華夏時報》分析指出,長春高新長期依賴的「學術推廣+渠道下沉」營銷模式在集采政策實施後邊際效益顯著遞減,銷售費用的畸高與營收增長的停滯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公司在管理層面可能存在組織冗餘,導致管理費用持續上升。#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