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一位中學生,參加一場喝水比賽,短短30分鐘內狂灌6千毫升的水。結果回家後頭暈、嘔吐、抽搐,被緊急送醫,險些喪命,這就是典型的「急性水中毒」。
水雖然是生命之源,卻並非越多越好,過量喝水可能會損害健康,甚至威脅生命。您是否曾經覺得自己臉腫、手腳冰冷,以為是天氣或體質問題?真相可能與「喝錯水」有關!
喝太多水形成「濕氣」
台灣中醫師胡乃文表示,許多人在夏天提著大水壺隨時猛灌,卻忽略腎臟處理的速度跟不上,水份滯留反而造成手腳浮腫、頻尿及夜間失眠,讓睡眠品質下降,精神反而更差。
按照中醫理論,處理水液代謝除了靠腎臟功能,也需要脾臟功能強健。中醫說的「脾」與胃、腸道、胰臟同屬一個能量系統,負責營養吸收與水液代謝。如果脾胃功能偏弱,喝水過多會在體內形成「濕氣」。這類人有幾個特徵:臉容易浮腫、手腳冰冷、整天喝水但嘴巴還是乾。
一天要喝多少水
到底一天要喝多少水?胡乃文指,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喝水的量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天氣狀況以及生活型態來靈活調整。與其盲目追求某個固定的數字,傾聽自己身體的需求更為重要。
人體本來就有「喝水警報器」——壓力感受器,能隨時監控血液濃度。當血液偏濃時,大腦自然會發出「口渴」訊號,這時候喝水才是身體真正需要的補水。
此外,日常生活型態也會影響你的飲水需求。你是否整天待在冷氣房?運動量大不大?有沒有大量流汗?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你需要喝多少水。
胡乃文建議,想知道自己是否缺水,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尿液顏色。
1、尿液透明無色,代表喝太多水,身體不需要這麼多;
2、淡黃色則是理想狀態,水份充足、代謝正常;
3、若呈現深黃色到橘色,表示身體開始缺水,應及時補充;
4、當尿液顏色接近深橘或咖啡色時,可能與肝臟代謝疾病相關,這時光靠喝水可能不夠,必須儘快就醫。
值得留意的是,尿液顏色也可能受到飲食影響,例如吃了火龍果、甜菜根,或補充維他命B群,都會讓尿液顏色偏紅或偏黃。因此,判斷缺水要綜合考慮,不要因一時變色就過度驚慌。特別是早晨的第一泡尿液偏黃,通常只是因為一夜未補水,屬於正常現象,只要接下來有適度補水,顏色就會逐漸變淡。
喝水的體質因素
胡乃文還指,體質不同,需要喝水的量也不同。如果你是體質偏燥熱的人,容易出汗、口乾舌燥,對於水份的需要自然會比較高。相反地,如果你是虛寒體質,手腳容易冰冷,或常有腹瀉的情況,就不適合狂喝水。過量飲水會傷脾傷腎,建議以溫水慢飲為主,讓身體溫和地吸收水份。
有些人認為多喝水有助排便順暢,但中醫師吳國斌則表示,這種做法對某些人有用,但虛寒體質的便秘者空腹喝水可能適得其反。有一位患者為了緩解便秘,每天早上空腹喝一大杯水,大約300-500毫升,但便秘毫無改善,還合併有濕疹與腸胃脹氣。濕疹在中醫看來是濕氣過重的現象之一。吳國斌建議他吃早飯前不要喝太多水,如果感到口渴就喝100毫升左右。一個星期後,患者的便秘症狀果然好轉。
早上第一杯水怎麼喝
胡乃文很重視每天第一杯水,甚至稱之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命水」。他表示,經過一整晚的睡眠,身體處於輕度脫水狀態,血液濃稠度升高、血壓最高,這時正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時段。
胡乃文說:「早上起床以後,喝一杯200毫升的溫開水,請你小口小口地喝,讓水份循序漸進地被身體吸收,千萬不要一口氣灌下去。快速大量飲水會突然稀釋血液,更加劇心臟與腎臟的負擔。」
為甚麼早晨起床這杯水那麼重要?胡乃文指,早上喝水不僅能補充夜間流失的水份,還能夠刺激消化系統和其它器官開始運作,促進排便。這不僅讓身體感到更輕盈,精神也會更加振奮。
體內缺水會讓頭腦不夠敏捷,也會讓人情緒低落。研究發現,人體失去體重2%的水份,就會損害認知能力,尤其是注意力、執行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
3種情況記得多補水
除了早晨補水很重要,胡乃文提醒,還有3個特別需要喝水的情景:
1、很多上班族到了下午開始打哈欠,其實不是因為真的太累,而是輕微缺水。下午兩、三時精神不濟時,到茶水間喝一杯水,可以提神、提高專注力。
2、身體大量出汗時,例如做運動、泡溫泉或泡澡,都會讓水份迅速流失。若不及時補水,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甚至中暑。
3、乘飛機時,飛機艙內的濕度僅約20%,乾燥的空氣會讓皮膚脫水,所以需常常補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