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過多這種事你永遠都無法真正習慣。它總是讓我感到沮喪,久久不能忘懷。」保羅M在國際多汗症協會網站上分享,自青少年起他便受多汗症困擾,手汗與腋下出汗最令他苦惱,影響社交與戀愛,甚至連彈吉他表演後與人握手都感到尷尬。雖然使用止汗劑後整體出汗情況有減少,但手掌仍然多汗。

出汗對身體有益,因為它可以防止身體過熱。出汗還可以排出毒素,但並非身體排出毒素的主要方式。然而,當出汗量超過身體調節體溫所需的量時,則是一種疾病,稱為多汗症。在中醫看來,出汗過多與體質有關,是人體能量失去平衡的反映。

多汗症有兩種類型。最常見的一種是原發性局部多汗症,通常表現為手、腳、腋窩和臉部出汗過多,通常在25歲之前發病,具有遺傳性。另一種是繼發性全身性多汗症,是指潛在疾病或藥物副作用引起的過度出汗,如糖尿病、柏金遜症以及萘普生等藥物。

研究顯示,大約4.8%的美國人患有多汗症,多汗症不僅引起缺水和皮膚感染,還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大部份患者沒有選擇就醫,或認為沒有辦法治療。

西醫治療原發性多汗症,多採用外用藥物如止汗劑(含氯化鋁)、口服藥物如抗膽鹼藥物以抑制神經傳導,注射肉毒桿菌素阻斷觸發汗腺的神經,以及非侵入性的電離子導入法。若情況嚴重,也可考慮手術治療,例如胸腔鏡手術切除交感神經,但可能伴隨代償性出汗的副作用。

中醫如何看待多汗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如果流汗過多,對心臟來說,就像流血一樣!長期大量出汗,對心臟造成過重的負擔,可能加速心臟老化。當心氣(心的能量)不足時,異常出汗的狀況就會開始出現,而不同出汗型態,其實反映了不同的「虛」。

中醫將多汗分為自汗和盜汗。白天經常大量出汗,活動後加劇,稱為自汗。「自汗」的原因可能是陽氣不足。陽氣是身體內一種溫暖的能量,陽虛的人通常也有怕冷的現象。

另一種情況是睡眠中出汗,醒來自止,稱為「盜汗」。盜汗的原因多半跟「陰虛」有關,陰氣對應滋養人體的津液,當身體的滋養與調節能力變差,就會在睡覺時流汗。

對於上述兩種情況,建議找中醫師診斷,調理體質。

中藥茶飲改善盜汗

有一道茶飲適合盜汗患者,叫作生脈飲。生脈飲可以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尤其補陰。生脈飲包括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人參大補元氣、生津,麥門冬可養陰生津、清心,五味子可生津斂汗。

生脈飲

材料:人參2-3錢(7~11克)、五味子20~30顆、麥冬1兩(37克)以上。

做法:材料全部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燒開後轉小火,煮得清淡一些,當茶飲用。

生脈飲不但可以稍微收斂汗液,而且還增強免疫能力。它也是夏天和秋天最好的飲料。研究顯示,生脈飲抗炎作用顯著。

中藥外治改善手汗

許多人有手掌多汗的困擾,手摸過的地方都濕漉漉,甚至跟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牽手的勇氣都沒有。改善手掌多汗,中醫有一種簡單天然的外用止汗法寶,即外用龍骨、生蠔和糯米這三種中藥材,能有效幫助收斂手心、腳心的汗水。

材料:龍骨、生蠔、糯米

用法:上述藥材各取等份,磨成細粉,使用時用粉撲沾少量,擦在手心、腳心、腋下容易出汗處。

龍骨是動物的骨骼化石,可收斂汗腺;中藥中使用的生蠔是指生蠔的貝殼,可以減少異常的出汗,而糯米則有健脾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熱氣導致的出汗。

中醫著作《傷寒明理論》中指出:「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意思是說,手腳多汗,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脾胃,導致津液無法正常分泌。

那麼為何熱氣會積聚在脾胃呢?主要是因為吃太多冰涼、油膩或重口味的食物,例如吃炸雞、薯條配冰可樂,讓腸胃道忽冷忽熱,就容易讓身體發炎,中醫形容為「熱氣」。

腋下多汗有異味 一茶飲可解

中醫看來,腋下是心經經過的地方,也就是心的能量路線。心經與交感神經有關,交感神經過份亢奮,就會讓腋下出汗多或有狐臭味。喝一種茶飲,可以穩定自律神經,減少腋下爆汗。

材料:黨參、麥冬、五味子、浮小麥各10克

煮法:用1,000ml水煮,或用保溫壺悶泡20分鐘,即可飲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