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旗下的巴郡已經完全退出了比亞迪的投資,這不僅僅是財務決策,是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今天的中國,已不是2008年那個讓巴郡放心大膽砸下2.3億美元的「世界工廠」,美國對華政策的底層邏輯已經徹底變。並且中共政府過去幾年給電動汽車行業開綠燈,瘋狂提供各種扶植政策和巨額資金補貼,中國汽車業內人士之前透露,車企出現「恒大」式危機,整個產業要爆煲。

巴菲特清倉比亞迪的更深層原因

在長達17年、回報率近40倍的傳奇投資之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巴郡已完全清空其持有的比亞迪股份。

巴郡最初在2008年斥資2.3億美元買入2.25億股比亞迪股票。2022年8月,公司開始減持,截至2024年6月,巴郡已售出約76%的股份,持股比例降至比亞迪流通股的5%以下。根據香港交易所規則,低於這一水平後無需再披露後續交易。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巴郡仍持有約5,400萬股。

不過,巴郡能源(BHE)的今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已將該投資列為零。巴郡發言人確認,公司確已清空全部比亞迪持股。

在比亞迪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佔領全球市場的今天,這一決策顯得尤為突然。市場的解讀包括:其一可能是為繼任管理者釋放資金空間,透過減持高收益資產增強操作彈性;其二也許是有意調整投資組合,將資金轉向更具性價比的新興標的;其三則可能反映資金配置策略向美股傾斜。

但是,這顯然沒有對巴菲特決策的更深層理解。在筆者看來,這並非一次常規的財務操作,而是一個標誌性的終極訊號,是華爾街頂級資本對中國特定產業模式及其地緣政治風險的重新定價。

巴菲特的離場,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危機正在逐漸顯現。它印證了過去一年多來越發清晰的趨勢:一個由外部貿易壁壘與內部市場惡性競爭共同構成的系統性危機,正將這個產業推向一個危險的臨界點。

從貿易戰到「精準脫鉤」

巴菲特的決策,首先是對地緣政治風險最現實的反應。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西方世界應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擴張,已經從警告升級為具體行動,準備堵死中國車企依靠出口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的道路。

1. 美國的100%關稅壁壘:始於2024年的標誌性事件,美國白宮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從25%激增至100%。這一政策在整個2025年被嚴格執行,其目的不僅是保護本土產業,更是明確向全球資本市場傳遞了訊號。

2. 歐盟的懲罰性關稅落地:繼長時間的反補貼調查後,歐盟委員會最終在2024年正式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了17.4%至38.1%不等的懲罰性關稅,使得綜合稅率達到27%至45.3%之間。這一舉措直接打擊了中國的比亞迪、上汽集團等在歐洲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大幅削弱了它們的價格優勢。

對於巴郡這樣一家代表美國資本核心利益的公司,繼續持有比亞迪這樣一個處於中美歐貿易爭端風暴眼的企業,其潛在風險已遠超財務回報的吸引力。巴菲特的清倉,正是對這一系列政策的最終確認。

「舉國體制」造成無法煞車的產能過剩

外部環境的惡化,暴露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由中共意志主導的「舉國體制」模式的內在脆弱性。其核心問題在於,這是一個由供給側(而非需求側)驅動的產業,導致了無法遏制的結構性過剩。

為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的戰略目標,中共政府在過去十幾年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扶持該產業。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項權威研究,從2009年到2023年,中共政府為電動汽車相關產業提供的支持總額高達2,309億美元。

大量資金注入行業,催生了驚人的產能。但是,大量無法被市場消化的汽車,最終只能進入網約車市場、轉為「零公里二手車」,或直接被遺棄,形成怵目驚心的「電動汽車墳場」。

利潤蒸發與供應鏈危機

外部出路被堵、內部嚴重過剩,直接導致了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利潤微薄甚至無利潤的「內卷」狀態。

從2024年延續至2025年的價格戰,其慘烈程度前所未見。車企為了搶奪市場份額,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導致整個行業盈利能力崩潰。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汽車製造業的利潤率已從2014年的接近9%,暴跌至2025年年中的3.6%,遠低於工業平均水平。

為了在價格戰中生存,整車廠將成本壓力瘋狂傳導至上游供應鏈。最突出的表現是應付賬款。以比亞迪為例,根據其發布的2025年中期財務報告,其應付賬款及票據總額持續維持在2,440.27億元人民幣的高位,對供應商的賬期越來越長。這導致整個供應鏈現金流緊張,不少中小型供應商掙扎在破產邊緣,只能通過偷工減料來維持生存,為產品質量埋下巨大隱患。

今年5月,中國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一針見血地指出,汽車業的「恒大」已經出現了,只是還沒有爆出來。他甚至直言不諱地發問:「甚麼樣的工業產品,降價10萬仍然可以保證質量呢?」

在殘酷的生存壓力下,為了維持股價和市場信心,中國汽車行業內數據造假的現象越演越烈。這種系統性的失信行為,最終侵蝕的是消費者對整個國產品牌的信任。

不可忽視的訊號

巴菲特選擇徹底離場,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對上述所有風險的綜合判斷和最終確認。他以近40倍的回報結束了這段投資傳奇,但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動向世界宣告:一個過度依賴國家補貼、深陷產能過剩、在國際上遭遇精準圍堵、在「內卷」中犧牲利潤和質量的產業模式,其長期前景是不可持續的。

這個不可忽視的訊號,不僅是對比亞迪一家公司的判斷,更是對中國「舉國體制」造車模式的一次冷靜審視。當外部貿易壁壘已經築起,國內的「內卷」價格戰白熱化,無論車企曾經的數據多麼靚麗,精明的資本終將選擇在風險爆發之前悄然離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