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冇料到?非也。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那就是「接駁手術」——把香港與中國大陸在經濟、教育、科技、醫療、養老等方面逐步縫合,讓香港的制度、人口與資源逐步流向大灣區,以符合國家戰略的需要。

港府把「北部都會區」提升到全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成立了「北都發展委員會」,核心並非單純城市發展,而是與深圳乃至整個大灣區的對接。官方強調要透過跨境鐵路把「港深地鐵網絡打通」,提升大灣區基建互聯互通。換句話說,這個區域不只是香港的「新市鎮」,而是香港與大陸融合的前線橋頭堡。

提出「加快發展河套」和「新田科技城」——前者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後者則被定位為創科產業戰略基地。這些地方的規劃重點,不是純粹服務香港,而是為大陸科研、製造業和資金流提供平台。這種空間規劃,實質上是把香港的土地和產業逐步轉化為「大灣區功能區」。

由2026/27學年開始,資助大學可把自費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由40%提升至50%,研究院的上限亦同步增加。此外,直資學校和專上院校也獲准擴展非本地生比例。最主要的非本地生來源是中國大陸,大量學生來港,直接推高租屋需求。對一個長期憂慮樓市下跌的城市而言,這無疑是一種輸入式的樓市支撐政策。

換句話說,港府把「學生」視為一種經濟工具——透過政策增加需求,讓年輕人來港不僅讀書,還必須租樓、消費,從而在樓價疲弱的環境下製造剛性需求。這並非單純教育政策,而是樓市穩定工程的一部份。更深層的意涵是,香港的大學體系正被塑造成一個與大陸緊密銜接的教育市場,不再單純追求國際化,而是服務於大灣區產業布局。

施政報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AI),但香港本地AI公司有限,實際供應商很大程度會來自大陸。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制度性採購中國AI產品的隱藏表述。當政府工作流程、數據處理、甚至醫療診斷逐步仰賴這些系統,香港的公共治理就會被深度綁定在大陸AI技術上。

另一個明顯的「接駁」出現在醫療與養老。「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由15間擴展至24間大陸安老院;新試行計劃補貼長者到粵東、福建養老,並分擔其在大陸的醫療開支;政府甚至會把津貼直接匯入長者在大陸的銀行戶口。

香港的醫療與社福系統長期壓力龐大,政府無力提升服務,只能透過輸出需求的方式,把老齡人口導向大灣區,被制度性鼓勵「北上養老」。政府也提出要擴展跨境救護車轉運安排,把病人送到大陸指定醫院。換句話說,不僅是養老,連醫療資源都要透過跨境來分流。這種安排看似是「多元選擇」,實際上卻逐步改造香港市民的生活模式。

這些政策合起來,就是一場「接駁手術」。香港不再只是「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城市,而是被設計成大灣區體系中的一個功能模塊。香港的未來,將越來越不像「香港」,而越來越像「深圳的延伸」。◇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