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習慣性說出「好啊沒問題」,你的心裏是否藏著一絲無奈與疲憊?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內心有些抗拒,卻還是微笑著答應別人的請求;明明已經疲憊不堪,卻依然選擇為別人多做一點。心理學上,這種習慣將他人需求放在自己前面的行為,常被稱為「討好型人格」。

根據心理學對「社會依賴型人格」的研究,這類人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失去關係與認同,因此總是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雖然出發點是善意,但當「討好」變成下意識的反應,內心的不平衡與壓力便會悄悄累積。

有臨床觀察指出,這類人群若長期忽略自我需求,容易出現壓力性頭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身心症狀。

適時說「不」 守護心理健康

或許你會覺得,設下界線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但事實上,懂得為自己劃出舒適邊界的人,心理健康狀態反而更穩定。研究顯示,當我們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適時說「不」時,不僅能降低情緒內耗與焦慮感,還能促進自尊與人際關係的真誠。

​​根據Dana Behavioral Health的臨床網誌指出,沒有邊界的關係,會讓我們將情緒資源不斷外流,長期處於「別人都好,自己最不好」的狀態,而這正是壓力與內心耗竭的根源。

Dana Behavioral Health是一間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多學科行為健康診所,擁有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精神健康護理師等專業團隊。

三個正念練習 溫柔設下界線

那麼,討好型人格面對人際互動時,應該如何因應呢?答案不是要你變得冷漠,而是學會「正念互動」:在每一次互動前,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真的願意嗎?

正念這個詞有時會讓人聯想到抽像概念,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具體可行且可日常練習的方法,它是一種讓我們在每一次選擇前,回到自己內心的小練習:

1. 觀察身體的細微反應

當你覺得肩膀緊繃、心裏悶悶的時候,那就是內心在提醒你:這個互動已經踩到你的邊界了。停下來,讓身體的訊號幫助你做決定。

2. 「我需要一點時間想一想」

當別人提出請求時,練習讓自己不用急著回應。許多壓力,其實來自於我們總是太急於作出回應。

3. 用溫柔的語言說出你的需要

拒絕不等於傷害。你可以說:「謝謝你的邀請,但我想把這段時間留給自己,好好休息。」這樣的表達方式既不失禮,也能誠實對自己負責。

心理學家發現,正念訓練能有效提升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幫助討好型人格者更清晰地辨識自己的需求與限度,進而擁有更健康的人際界線。

設立邊界 是對自己和他人都更好的選擇

根據身心醫學研究,當我們無法對人際壓力設限時,身體的神經與免疫系統會長期處於壓力狀態,進而增加焦慮、抑鬱與情緒性發炎的風險。而正念互動與自我邊界練習,被證實能有效降低這些負面影響,讓我們在情緒波動中也能維持內心的穩定。

設立邊界,不只是保護自己不受過度消耗,更能幫助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建立真誠且持久的關係。當我們清楚自己的需求與限度,才能在給予與接受之間找到健康的平衡點,讓互動更自在,也讓對方知道如何真正地尊重你。因此,設立邊界,不是拒絕別人,而是讓自己也被放進關係裏,與他人好好相處的同時,也與自己溫柔共處。#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