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指,《施政報告》的醫療福利未到位,有七成受訪者望政府放寬「低收入護老者津貼」門檻,並建議要著力縮減「全關節置換術」的輪候時間。

明愛長者聯會(長聯)在《施政報告》發表後的9月22至26日,透過問卷調查,收集明愛安老服務共37個服務單位、本港不同長者服務團體及單位的意見,獲1,109份回覆。

以5分為滿分,有45.5%受訪者對施政報告的滿意度評分為3分,19.3%的評分為2分,15.2%的評分為1分,換言之有超過三成受訪者(34%)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今次的《施政報告》。

長聯稱,低收入護老者津貼雖已恆常化,但按現行規定,護老者如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均不符資格申請「低收入護老者津貼」,他們需以自己的長生津來補貼被照顧者的醫療及護理開支。

長聯表示,上年度《施政報告》意見調查發布時已建議,期望政府能放寬有關門檻,舒緩有經濟困難的護老者的照顧開支。本年度的調查,再一次得出有七成受訪者同樣贊成政府考慮放寬有關門檻,期望政府認真考慮。

膝關節置換等候時間長 長者情況差無奈避出門

《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早期預防「退化性膝關節計劃」。但長聯引述醫管局數字顯示,現時九龍西區的「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中位數,為53個月(4.4年)。全港輪候總個案有32,677人,即過萬長者仍需忍受多年膝痛之苦,才可接受手術。

調查結果顯示,81.4%受訪者同意或十分同意,政府在推動早期預防「退化性膝關節計劃」時,需著力縮減「全關節置換術」的輪候時間。

羅伯早於2012年開始,受膝關節退化影響,膝蓋無力及走動時感到痛楚。醫院一直表示他的退化問題不算太嚴重,導致他遲遲未能輪候「全關節置換術」。到近年,羅伯退化問題惡化,左腳不能屈曲,右腳無力,醫院才開始為他安排於2026年8月接受物理治療,並在物理治療完成後,視情況再安排他輪候「全關節置換術」。院方更表示,屆時最少還要輪候3至4年。

上述消息令羅伯感到十分無奈,他住在舊式屋邨,每天需要步行18級樓梯才能回到家。羅每次想到腳痛,都令他不想外出,他與朋友聚會的動力也因此而減少。之前他有一位好朋友過世,在紅磡設靈,但來回紅磡對他來說太遠,最終未能送別,深感遺憾。羅伯因行動減少,身體逐漸長胖,令他十分擔憂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羅伯期望政府能給予他們一個「不痛的機會」,將「全關節置換術」納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他們儘快做「換骹」手術。

近七成受訪者不知就近社區藥房

政府2024年起,在全港8個地區設立由社福機構營運的社區藥房。但調查結果顯示有68.6%受訪者(761人)不知道最就近他們家的社區藥房的位置。長聯建議政府加強推廣社區藥房服務,並將「免費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及「外展服務」納入統一服務範圍。

居於黃大仙區的大腸癌症康復者淑娟,每天需要服食多種藥物,包括止痛藥、通便藥、抑制癌細胞藥以及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等。但是她未聽過區內有社區藥房。淑娟表示,如果知道區內有社區藥房,可以幫到自己在藥物上的支援,對她日常生活會更為便利。另外,她要自費購買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認為政府可以擴大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圍,用以支付購買自費藥物費用,將能減輕經濟壓力。

政府有計劃將社區藥房推展到全港十八區,調查顯示有65%及64.9%受訪者認為「免費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給WhatsApp或電話諮詢)」及「外展服務,如:到長者中心進行藥物諮詢等」最能配合市民需要。其次是「送藥服務」(57.6%)及「售賣醫療護理用品」(56%)。@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