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觸電》首日票房只有5萬元,首4天票房不足50萬。數字對於一部集結了多位年輕偶像及資深演員的商業電影來說,無疑是令人震驚。在社交媒體上,有人認為該片「合格有餘」,包含動作、笑位和感動位,甚至向老一輩演員致敬,同時為新人提供演出機會。然而,這些元素並未成功轉化為觀眾入場的動力。
首先,電影片名未能清晰傳達主題或類型,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資深演員如林敏聰的參與雖然吸引了部份大齡觀眾,但其影響力似乎未能延伸至年輕族群。有人提到,林敏聰的出現甚至可能成為某些觀眾的「排斥因素」,導致潛在觀眾流失。
雖然多位年輕偶像合共擁有數十萬IG粉絲,但這些粉絲多為短片平台的忠實用戶,習慣免費內容,對花費時間和金錢進戲院觀看一部完整電影缺乏興趣。有網民一針見血地指出:「免費睇短片,一個幾鐘至少睇60條,點會用咁嘅時間仲要俾錢去睇一條片?」
票房說明年輕偶像和美女網紅的粉絲忠誠度低,難以轉化為票房支持。電影試圖同時吸引年輕人和家庭觀眾,但最終未能滿足任何一方的核心需求,導致市場反應冷淡。
《觸電》的票房失利並非個案,而是當前香港電影市場面臨的普遍挑戰。隨著串流平台的普及,年輕觀眾的娛樂習慣已發生根本性改變。串流平台如Netflix、Viu等提供即時、便捷且價格低廉的觀看體驗,相比之下,電影院的高票價和固定場次顯得缺乏吸引力。
社交媒體的粉絲經濟也未能有效轉化為票房收入。年輕偶像的粉絲多集中在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但這些粉絲的忠誠度往往停留在點讚、留言等低成本互動上,無法延伸至實際消費行為。粉絲亦可能因為不清楚偶像在電影中的戲份多少而選擇不入場,認為與其冒險花錢看一部偶像僅短暫出場的電影,不如繼續在社交媒體上免費觀看其內容或「課金」。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觀眾對電影的選擇越來越謹慎,通常根據演員陣容、故事口碑或社會話題性來決定是否購票。對於非大片的二線電影來說,吸引觀眾的難度大幅增加。即使是高質量的電影,若非大片,也難以在香港找到市場。
此外,戲院排片策略也對《觸電》的票房造成了負面影響。該片的上映場次少,且時間安排不佳,導致許多有興趣的觀眾無法找到合適的場次。戲院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傾向於優先排片給大片或話題性強的電影,二、三線電影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面對票房困境,香港電影需要重新思考其發展方向。對於中小成本電影來說,直接上線串流平台可能比院線上映更具經濟效益,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曝光率。串流平台不僅能降低發行成本,還能吸引觀眾以低價嘗試觀看,即使電影質量不佳,也能通過話題性獲得關注。另外,亦可以將電影改編成劇集在串流平台播出,以適應當前觀眾的觀看習慣,並降低票房風險。◇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