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近日表示,本港的中央器官捐贈名冊有40萬個登記,以人口比例計算遠低於其它發達地區,希望社會重新討論立法「預設默許」器官捐贈。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創會榮譽會長、醫生周嘉歡今日(7日)在港台節目中表示歡迎,但強調強推可能帶來反效果,甚至引起市民與醫護之間的矛盾。

林文健日前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器官捐贈「預設默許」機制設有「選擇退出」安排,不想捐贈的市民有權自行退出,不涉及侵犯人權問題。

周嘉歡今日在電台節目上稱,推行「預設默許」的海外國家中,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則很失敗,例如西班牙的成功率很高,但新加坡的器官捐贈情況甚至不如香港,關鍵在於市民的接受程度。同時,很多歐洲國家已實施「選擇退出」機制,成功率很高。

她憶述,本港醫護界內部多年前對「預設默許」也有不同意見,包括具體實施的可行性。例如,在新加坡有案例,家屬抱著遺體在病房,醫生難以去搶奪。因為家屬的情緒非常重要,即使叫警察來也無濟於事。

她又指,2017年政府調查顯示,支持與反對的市民各佔三成多。近年不少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在新冠疫情期間去世,市民或許因此有所感受,支持再次進行調查。

在同一節目中,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哲玄稱「預設默許」機制永遠可以討論,但公眾教育很重要。他指出香港有2千人正在輪候腎臟移植,等候時間很長。近年器官捐贈手術數量相對較少,肝臟移植手術從過去高峰期每年約50宗,下降至近年每年約30宗;腎臟移植從每年約80宗,下降至近年每年約50宗,其他器官移植更少。

林續指,2022至2023年政府統計數據顯示,六成市民從未考慮是否參與器官捐贈,「預設默許」機制可以促使市民思考,可能提升捐贈意願。另外,八成死者的家屬不清楚其器官捐贈意願,他認為捐贈者的意願對家屬的決定有很大影響。

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會主席何繼良在另一電台節目中表示,目前本港實施的自願捐獻制度存在缺陷,若逝者生前未有明確表達捐獻意願,是否捐獻器官將由其親屬決定,而推行「預設默許」制度則可解決這一問題。

他援引英國的案例,指出當地過去同樣採用自願捐獻制度,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改為「預設默許」制度後,捐獻率及成功移植的案例顯著提升。他強調,實施「預設默許」制度後,醫護人員仍會尊重逝者家屬的意願作出決定,並強調患者及家屬仍可自由選擇。@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