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中共危險的合作關係正在加劇地區動盪。中共在軍事和經濟上明裏暗裏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俄羅斯則幫助中共進行入侵台灣的武裝準備。

9月下旬,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的一份報告披露, 2023年,俄羅斯與中共簽署協議,承諾向中共軍隊提供用於裝備一個空降營的全套武器裝備,包括特種部隊空降滲透所需的武器,以及武裝與技術人員的完整培訓。此外,俄羅斯還將轉讓技術,幫助中共實現同類武器的本地化生產。

協議中,俄羅斯將向中共出售一個重裝空降營所需的全套武器裝備,包括37輛BMD-4M輕型兩棲突擊車,配備100毫米和30毫米自動火炮;11門配備125毫米火炮的「章魚-SDM1」輕型兩棲反戰車自行火炮;11輛BTR-MDM「拉庫什卡」(Rakushka)空降裝甲運兵車,以及數輛「魯賓」(Rubin)指揮觀測車和KSHM-E指揮車。該協議要求,所有裝甲車必須與中國的通訊與指揮控制系統整合。

俄羅斯還提供了一種被稱為「達爾諾利約特」(Dalnolyot)的特種高空跳傘系統,該系統可從9700米以上的高空,投放重達190公斤的裝備,滑翔距離可達30至80公里。

中共空降部隊於1950年代初組建,1961擴編為空降兵15軍,隸屬於空軍。到2013年就已經擁有至少10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以及運-8、運-5和運輸直升機機隊組成的運力。此後,中共空軍又購買了16架伊爾-76運輸機。隨著運-20大型運輸機的量產,其運力水平可能還會逐年有所增加。

我們可以從此次協議中大致判斷目前中共空軍運力的實際水平。一個營的俄製裝備相當於中共的一個重裝空降營的編制,執行此規模空中機動行動的運力大約需要 35 架伊爾-76 運輸機。中共以一個重裝空降營的編制引進全套空降裝備,可能暗示,中共空軍現有的運力水平可能只能支撐一個重裝空降營一次行動的運力需求。這可能將涉及到將近40架類似伊爾-76或運-20這樣的大型運輸機,以及相應的中小型運輸機和直升機。

目前,中共能否達到如此規模的運力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顯然,一個營的兵力不足以形成戰役規模的行動,如果用有限的運力往返運送更多的兵力,將無法達成作戰突然性,並且會將運輸機和空降部隊暴露在敵人炮火中。中共要想在台海衝突發揮營以上規模空降兵的作用,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然而,中共空降部隊的短板可能還不僅僅是運力不足的問題。中共空降部隊從組建至今,從未經歷過真正空降作戰的實戰考驗,他們在空降裝備的技術和作戰使用上存在差距,特別是輕、重裝備和部隊的低空定點投放、高空遠距離精準投放及其戰術運用等方面可能存在樽頸。

此外,一攬子全套引進俄羅斯空降裝備、相關培訓,甚至技術文件和資料,顯示中共空軍整體空降能力的缺失及對俄羅斯相關能力的嚴重依賴,最起碼對其現有裝備信心不足,而且不僅僅是補缺拾遺的問題。如果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披露的這些情報屬實,則表明關於中共空降部隊存在戰術技術缺陷的判斷是可信的。中共需要俄羅斯的空中機動實踐經驗和戰術技術能力填補其短板。

與中共空降部隊實戰經驗「小白」的身份不同,俄羅斯特種部隊的空降作戰經驗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蘇聯是最早建立大規模空降軍的國家之一。早在 1930 年代,蘇軍就進行過數千人規模的空降演習。

二戰期間,蘇軍多次嘗試空降行動,如1941年9月基輔戰役後,蘇軍空降兵三個旅大約5000人的空降行動;1942年1-2月的維亞濟馬空降作戰;1943年第聶伯河空降作戰。儘管這些行動幾乎都以蘇軍空降兵傷亡慘重為結局,但蘇軍把這些傷亡視為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些行動揭示了早期空降作戰的三大問題,即空投精度差、地面聯絡困難、缺乏火力支援。然而,這些經驗也奠定了蘇軍戰後「深層作戰理論」中空降兵的戰略地位。

冷戰期間,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代號為「多瑙河行動」的蘇軍空降作戰。1968年8月20–21日夜間,蘇聯空降兵偽裝成訪問班機,降落在布拉格盧茨內機場。幾分鐘內,空降部隊奪取機場、控制跑道與塔台,隨即後續運輸機降落增援。幾小時後,幾乎一槍未發,蘇軍就控制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廣播電台和政府機構。這是空降兵歷史上最典型的一次「閃電行動」,展現了空降兵在政變、顛覆或獨立的秘密行動中的奇襲效用。

此後還有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的「喀布爾行動」;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的「普里什蒂納機場突襲」行動;以及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最初階段的「安東諾夫機場突襲」行動。

在安東諾夫機場行動中,俄軍空降兵企圖重演布拉格與喀布爾式的閃擊戰,雖一度控制機場,但在烏克蘭部隊的強烈反擊下,加之後續兵力補充與火力支援都沒有跟上,造成行動失敗,成為現代空降作戰的反面教材。他們的經驗表明,現代空降作戰成功需具備制空權、快速補給和地面支援等必備條件。

總之,俄羅斯空降部隊在幾十年的成功或失敗的實際戰鬥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並形成了一整套空降兵作戰理論。

中共急於補齊「短板」的做法與台海局勢不斷升級不無關係。這筆交易增加了台海局勢的複雜性,使在短時間內投送機動力量和火力支援成為可能的選項,使傳統以海上登陸作戰為主的侵台想定向多樣性的方向轉化,表現為將空中機動擴展為帶有裝甲火力的快速部署和空地聯合作戰態勢,從而在地形和時間上加重台灣防衛的壓力。

但中共仍然需要時間使這些外來的裝備轉變為實際作戰能力,而且這些戰術手段能否轉化為戰場優勢,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以安東諾夫機場行動為例,俄軍嘗試用空降部隊奪取機場,進而以機場作為橋頭堡奪取基輔。這次行動的失敗表明,如果沒有穩定的補給和及時的後續支援,空降部隊很容易陷入孤立,並表現出不堪一擊的脆弱性。此教訓表明,空投作戰成功必須配合可靠且持續的空運能力、迅速的增援兵力、有效的空中掩護,以及多兵種協調的完整作戰計劃。

在歷次空降行動中,取得成功的共同特點表現為,不涉及大規模戰爭、相對獨立的秘密行動,具有突然性和可控性,能夠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速戰速決,並且不尋求長期佔領等。相比之下,這些特點都不符合台海衝突的作戰樣式。當空降兵作為更大戰爭背景的一部份展開行動時,其脆弱性就表現得極為突出,歷史上的戰例大多是以失敗告終。

中共的空降部隊要想在台海衝突中有所作為,將面臨更大挑戰。即使中共獲得整套俄式裝備、技術和訓練,也面臨自身運輸機數量、遠距離補給、生存能力以及在台灣防空火力壓制下維持空運通道等諸多問題。更何況,台灣的複雜地形、人民抵抗意志以及長期戰備狀態下所形成的韌性,使任何單點奪取行動都將難以成功。即使強行展開行動,若不能迅速控制局面,並建立可靠防禦,隨時都可能被台灣武裝力量瓦解。

實際上,中共在台海衝突中使用空降部隊的可能性似乎不會很大。如果像俄羅斯那樣,在衝突的最初階段使用空降部隊,很可能將重蹈俄軍覆轍,甚至連俄軍最初佔領安東諾夫機場那樣的成功都無法達成,因為中共面對的幾乎是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度戒備的防空網絡。除非中共獲得整個台海地區的制空和制海權,並長時間保持制空權有效,也就是徹底壓制台灣的防空火力。然而,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便携式防空武器可能將無處不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