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宣布對稀土等關鍵物項實施新一輪出口管制後,特朗普政府隨即回應——自11月1日起對華商品加徵100%關稅,並考慮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制。
特朗普為甚麼把反制時間定在11月1日,而不是更早或更晚?
一、戰略時間差:延遲制裁的懸念
特朗普的政策節奏,一向不同於傳統政客。他往往不急於出手,而是擅長製造懸念。在宣布制裁與真正執行之間,他習慣留出一段「延遲期」——讓市場震盪,讓媒體沸騰,讓對手焦慮。
11月1日的設定,正好為自己留出三周的政治機動窗口。這段時間裏,特朗普可以觀察中國和國際市場的反應;借輿論熱度鞏固國內民意;同時在幕後與北京或盟國進行再談判。
這種「延遲威脅」的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戰,讓對手在等待中焦慮,在不確定中自亂。這與特朗普在對伊朗、墨西哥乃至歐盟施壓時的套路如出一轍——不是立刻出拳,而是讓拳頭在空中懸停,直到對方的神經崩潰。
二、卡位中共四中全會:「權力窗口戰略」
更關鍵的是時間背景——中共將於10月20日召開四中全會。
種種跡象表明,這次會議很可能涉及高層權力的調整,而高層權力的調整,往往導致中南海政策的變化。
特朗普在此刻宣布制裁,並將實施日期設在四中全會結束後十天,顯然不是巧合。這等於在告訴中共:「你們先開會,我等你們開完。」
如果中共全會釋放出妥協訊號,特朗普有迴旋餘地;若中共全會強硬反美,那11月1日的關稅便順理成章、民意可循。
這是一種典型的「權力窗口戰略」——在對手政治體系最不穩定的時刻,製造外部威脅,從而放大其內部矛盾。
三、心理博弈:讓北京的分裂先顯形
中共的決策機制向來封閉而僵硬。當外部壓力突然加大時,內部往往出現兩派意見:一派主張穩住中美關係、延緩衝突; 另一派則要求以更強硬姿態回應。
特朗普非常清楚這一點。他曾在任期內多次以延遲制裁的方式逼迫北京做出「內部對抗式表態」。這種策略的真正目標,並不是立刻讓中共屈服,而是讓它自己先裂開。
11月1日,就是這種心理戰的時間炸點。它迫使北京在四中全會前後陷入決策焦慮:若妥協,內部強硬派會指責「投降」;
若硬頂,經濟風險與輿論代價又可能失控。
特朗普打的,是一場讓中共陷入「無解選擇」的心理戰。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