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論人工智能(AI)競爭時,常常將其視為速度與力量的較量——誰能打造最大模型、訓練速度更快,或率先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但真正的競爭更為安靜、緩慢,且影響深遠。

這場競爭重點不在於誰能發明下一個突破性技術,而在於誰能建立世界的數字神經系統,以及在系統運行後由誰掌控其運作。

7月,美國與中國相繼公布了全面的國家AI戰略。華府的《AI行動計劃》(AI Action Plan)強調放鬆管制、鼓勵私營企業創新,並向盟友出口「可信賴」技術。數日後,北京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Global AI Governance Action Plan)呼籲多邊合作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表面上,這兩個計劃都雄心勃勃,富有遠見,但言辭如同代碼一樣,往往掩蓋了真實意圖。

要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記住很多西方分析人士總是遺忘的事實:中共不等於中國。

中共將國家權力、意識形態與科技融合成單一的控制體系,嘴上說開放,卻輸出監控手段,其AI外交不僅是出售軟件,更是傳播政治操作系統。

數十年來,華府將中共視為正常的貿易夥伴,深信接觸政策會促使中國走向自由。華府期望,經濟增長與全球參與終將引領中國邁向民主。然而,這一策略反而為中共提供了獲取西方資本、市場和技術的機會,並讓中共有機會近距離研究開放社會的弱點。如今,這項實驗已成為史上代價最昂貴、危害最深的誤判之一。中共非但未趨民主化,反而變得更加老練。

當美國企業致力於開發更具創新性的AI形式——例如通用人工智能(AGI)與超級人工智能(ASI),並將模型規模擴大到天文數字級別時,中共在構建更為微妙的體系,它層層嵌入其它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中,我稱之為隱形整合,也是分析人士開始認識到的「代碼陷阱政治」的驅動力:通過代碼、連接性與依賴關係,悄無聲息地奪取主權。

這種模式具有一致性。首先是合作邀請:以「發展援助」的名義推銷低成本AI合作項目。接著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製造的硬件設備、雲端服務器和培訓計劃,承諾實現效率提升和現代化。一旦系統部署完成,隨之而來的便是整合:軟件升級、數據傳輸和安全標準都通過中國渠道回傳。當各國政府意識到系統無法在沒有北京合作的情況下正常運行時,陷阱早已關閉。

這一模式在非洲尤為明顯,華為和雲從科技提供的「平安城市」項目監控數百萬公民。在中東地區,藉助中共技術的AI治理平台悄然轉變為監控網絡。在拉丁美洲,智能製造和雲端基礎設施交易使北京得以訪問整個國家的數據集。每一項合作都被包裝成中立技術出售,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逐漸成為影響力的槓桿。

這不是領土或債務殖民主義,這是基礎設施殖民主義。

這就是新一輪AI競爭如此具有欺騙性的原因。美國以創新衡量進步,而北京則以一體化來衡量。華盛頓打造工具,北京建立依賴關係,這種差別是看不見的,直到為時已晚。

對許多國家而言,這場競爭如今猶如冷戰的回放,只不過多了數碼時代的色彩。當時,各國被迫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之間作出選擇。而如今,它們則被要求在兩種權力架構之間做出抉擇:一種是基於開放系統和聯盟,另一種是基於控制和服從。

冷戰時期,分界線是軍事和意識形態,如今,分界線是技術和基礎設施。各國考慮的不是坦克和條約,而是光纖電纜、AI數據中心和智能城市平台。戰場不再是領土或意識形態,而是無形的代碼網絡,它將在未來數十年內主導各國經濟與政府運作。

許多國家如今被迫作出選擇,這些選擇感覺似曾相識,卻比冷戰時期更加錯綜複雜。

在澳洲,中共早期在關鍵礦產和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的主導地位出現了全面逆轉:華為被禁止進入5G網絡,新的立法將數據和港口視為國家安全資產。在德國,工業仍然嚴重依賴中國製造業和稀土進口,儘管柏林支持美國主導的出口管制,這在經濟利益和戰略忠誠之間造成了緊張關係。

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走鋼線,它們歡迎中國投資智能城市和雲端基礎設施項目,同時悄悄與華盛頓簽署AI合作協議。

各國聲稱追求「戰略自主」,但若自主權受制於相互競爭的數字生態系統,那不過是徒有其名的自主。當一國的數據、能源電網或AI基礎設施依賴外國代碼時,實際上已在無形中做出了依賴決策——只是尚未公開承認。

這一切並不令人意外。中共曾承諾「和平崛起」,卻在南海修建人工島;聲稱「互利共贏」,但實際上進行著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知識產權盜竊。如今,中共又以「共享人工智能治理」為名,利用合作的言辭構建控制的架構。每次世界忘記中共不等於中國——黨代表權力而非人民——就會將宣傳誤認為是夥伴關係。

可悲的是,中國人民是地球上最有才華、最勤勞的民族之一,卻承受著最嚴密的監控。用於監控新疆異見者、審查武漢真相的工具,如今打著進步旗號出口海外。這些系統傳播的不是中國文化,而是嵌入代碼的中共意識形態。

若放任此模式發展,不僅將重塑地緣政治格局,更將顛覆主權的概念本身。國家的自由並非因軍事入侵而喪失,而是通過軟件升級,選舉不會只被宣傳所左右,而是被控制的公民所見、所聞和所信的基礎設施所左右。只要我們認為AI競賽僅關乎創新,我們就會繼續輸掉真正重要的競賽:自治權的競賽。

美國仍然擁有選擇的餘地。它可以繼續採取零散的應對措施——制裁晶片、限制出口,並寄希望於技術創新能提供保護——或者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對中共利用全球化進行武器化視而不見,現在同樣可能被用來操控數碼化。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人工智能創新的戰略,更是確保人工智能誠信的戰略——建立一個幫助國家在不放棄數據、基礎設施或公民控制權的前提下,安全採用先進技術的體系。

昔日帝國插旗擴張,如今則部署伺服器。當華府爭論如何監管下一代算法之際,中共正悄無聲息地構建世界的操作後台。

未來的自由或許不取決於誰製造出最智能的機器,而在於誰掌控我們所依賴的機器。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不再是土地的爭奪,而是我們信賴的系統背後的無形架構。

作者簡介:

凱·魯巴塞克(Kay Rubacek)是一位屢獲殊榮的電影製作人、作家和播客主持人,曾因倡導人權被中共短暫拘留。魯巴塞克致力於促進人類價值,並直面現代形式的共產主義政權。她即將出版的新書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人性》(Stay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I)。自2010年起,她持續為《大紀元時報》撰稿。

原文:Code-Trap Politics: China's Quiet Quiet Bid to Control Global Infrastruct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