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習特會」後,中美貿易戰按下暫停鍵。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受訪時表示,雙方在經歷數月摩擦後,已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甚麼是「微妙的平衡」,貝森特沒有具體解釋。但外界普遍認為,中美間當下的休戰只是戰術止損,充其量只是一種脆弱的平衡。這一點僅從「習特會」結束後,雙方沒有舉行聯合記者會,截至目前也沒有發布聯合聲明就可以看出。
之所以說中美當下的平衡是脆弱的,而不是穩固的,關鍵就在於,一方面,這是一場出於現實壓力的止損操作,而非結構性和解。中美為雙方都在各自的政治與經濟情境中尋求喘息——中國急需緩和國內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穩住外需,避免資本外逃與技術脫鉤,美國希望緩解製造業與通脹壓力,同時在解決芬太尼問題與中期選舉前拿出可見成果。
而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未解。中美貿易戰的核心並非關稅,而是國家安全、技術自主與地緣政治的系統性衝突,晶片、稀土、台灣問題等仍是無法交易化的戰略底線,這些問題不解決,表明中美關係的核心挑戰仍然存在,任何「停火」都是也都只能是臨時性的,未來的平衡仍將在經濟依賴和戰略對抗的夾縫中艱難維持。
我分析,中美經貿平衡接下來有三種可能前景:
一是短暫穩定。
在半年到一年內,只要台海與南海不出現重大對抗,雙方政治上也無突發轉向,中美大概率會維持當下的穩定。但其基礎薄弱——任何供應鏈波動或政治事件都可能迅速打破平衡。
二是中共制度化妥協。
如果雙方把休戰窗口轉化為談判契機,建立有限的可核查機制(如第三方監測、逐步降關稅換出口許可),中美關係可能進入有限的「管理競爭」階段。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中共有更廣泛的政治妥協與國內共識支撐。
三是競爭重啟。
若任一方單方面恢復出口管控,或台海局勢再度升溫,中美關係將迅速重回對抗軌道。歷史上,雙方摩擦往往因單一事件(如制裁或演習)而爆發。
所以,最現實的前景是半年到一年的短暫穩定。之後中美走向將取決於雙方能否將臨時性讓步嵌入長期可核查機制,以及各自政治體系能否承受由此帶來的反彈。
總之,本次「習特會」後的休戰不是終章,而是中共競爭中短暫的「喘息」。真正的決定時刻,尚未到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