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五五」與以前的幾個五年計劃相比,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關於國內外環境的判斷,放棄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提法(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而是稱「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當然,這是沿用了2022年10月「二十大」報告中的表述。可問題是,2020年10月中共制定「十四五」時還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怎麼僅僅過了兩年,「二十大」報告就有了新提法呢?

要知道,2020年,即使處於第一任期最後一年的特朗普已在與中共開打新冷戰,中共也仍判斷還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2021年初,習近平得意洋洋地稱「東昇西降」,「可以平視世界」。而且,2021年1月拜登上台後,調整對華政策,戰術進攻戰略後退,中美危機狀態暫時解除;可中共怎麼於2022年10月的「二十大」上反而對國內外環境的判斷更悲觀了呢?

這時引發廣泛關注的,是2022年9月,即「二十大」前夕,隸屬中共國安部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副院長傅夢孜發文,修改了「東昇西降說」,稱「國際力量格局消長態勢未變,但東昇西降態勢趨緩,西強東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顯然,鑒於話題的重大和其身份的敏感,這不是傅夢孜個人的觀點,而是體現了當局對國內外形勢的新判斷,有意在「二十大」前夕放風。

傅夢孜為甚麼在其《全球安全倡議:應對挑戰的中國答案》一文中稱「西強東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呢?他講了兩點。一是美國並沒有衰弱,從1980年到2018年的近40年內,美國的GDP佔世界的比重一直維繫在25%左右,個別年份如2000年上升到32%左右;除了中國縮小與美經濟規模差距外,美國與歐、日、俄等大國的差距在加大。一是新興市場幾年來增速都在趨緩,而按市場匯率計算的西方GDP超過世界一半,其在全球經濟上的主導地位還可維持一段時間。

傅文發表之後的這三年,「西強東弱」似乎更加突出。例如,就中美經濟規模對比而言,差距不再縮小,相反在擴大,中美攻守易位。中國GDP相對於美國GDP,2021年達到峰值,為77%;之後一路下滑,2024年已降到了64.86%。2023年以後「中國經濟到頂論」在國際上流行起來。拜登稱中共是一枚正在「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特朗普再主白宮後,對中共強硬出擊,美中關稅戰2.0可比關稅戰1.0激烈多了。關稅戰1.0,美中打打談談一年多,最終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中共卻不遵守。這次,特朗普改變戰法,不再急於達成正式協議,而是進行暫時休戰,通過一輪輪的談判來延長休戰期,這等於將中共吊起來了。

而且,與關稅戰1.0一個最大的不同,是關稅戰1.0達成協議後一年,美國政府更迭,特朗普就下去了;這次,特朗普一上台就開打關稅戰2.0,可以跟中共一直打4年,可以一直監督中共執行暫時休戰的條款,中共無法像上次那樣鑽空子了。

如傅文所認為的,「世界政治集團化、陣營化日見清晰,至少在大國層面,美西方與非西方對峙態勢已然表露。」傅文明確稱中共與美國和西方的對抗,是「全方位的、全域型的、分道揚鑣性的」。這意味著承認中共對西方的戰略欺騙徹底失敗。美西方不可能再扶持中共發展了,相反,美國還把中共界定為最大的戰略敵手。在這點上,拜登和特朗普是一致的,這也是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戰略的根本性轉變。

中共對實力最敏感,對中美實力對比態勢最看重。而美中關係的上述演變,也驅動著中共的國際處境日益惡化;美中關稅戰的開打,美西方對中共的「去風險」甚或「脫鉤斷鏈」,更是深刻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運行和發展。

另一方面,長期重病在身的中國經濟,已經難以為繼了。中共也心知肚明,如習近平202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但是,當局的「向左轉」,疫情的衝擊以及當局的錯誤應對(如極端荒唐、變態的「動態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大盤動搖,2023年後疫情表面消退後經濟沒有復甦,而是更糟糕了。

也就是說,當局的「持久戰」打敗了,「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爛尾,所謂的「中國經濟奇蹟」就此終結,中共經濟政策破產。這裏的一個標誌性指標,就是過去十年當局高調宣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悄然退場。前幾天的中共四中全會公報,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字不提,「十五五建議」中也僅不起眼地出現一次。

這樣的內外交困,中共怎還有臉再提「重要戰略機遇期」!現在最令中共擔心的,是「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二十大」報告語)#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