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老子五千言》看上去就如天上飄著的白雲,遙遠得只能抬頭仰望而難以接近。其實內容都是些身邊事,是油鹽醬醋柴的大集成。看官,您看:

挻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戸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將陶土做成器皿,有中空的地方,才顯器皿的用處。造房,有門窗四壁,方可入住)

一句大實話!無用的空間才是用武之地。兩千多年前祖先說的,大多聽不懂了,但也有人聽懂了,比如湯川秀樹(1907 – 1981)——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獲獎者,獲得的是物理學獎。

都說他是「大器晚成」。反過來就是說,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並不如意,被視為大不成器,或者成不了大器。

他父親是著名地質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翻譯過《山海經》。兄弟五個差不多都出人頭地,有的是理工科的專家,有的是人文方面的著名學者,唯有他平平庸庸。

常言道,孩子是自家的好。即使不是事實,而望子成龍,盼望子女會比自己出色是天下父母心。可是,連他父親都說他「整天不知在想甚麼」。覺得他能力不如其他兄弟,不會有出息。所以,一度打算讓他放棄上大學,改讀專門學校。

確實,從記事起就毫無個性,沉默寡言。不太會說話,對麻煩的事都以「我不回答」來躲避了事。

中學時,在班上不起眼,被暱稱為「權兵衛」(意即「呆頭呆腦的鄉下人」);後來在大阪大學工作時,學生反映說不知他在課堂上說些甚麼;研究上也成果平平。研究室主導教授訓斥說,讓他來研究室當助手,不過是看在了他那冶金專家的兄長的面上。

一個很普通、很平庸的存在,長期不遇、冷遇,也許就這樣了卻一生。

湯川秀樹的無用是共識。

不料,在一次國際物理學會議上偶然與愛因斯坦相遇,並成了莫逆之交。愛因斯坦深知他的研究價值。此後,這個無用之人漸漸被認可,成了有用之人,有了用武之地。

(二)

七十四歲的京都大學北川進教授,在大家眼裏也不過是個很不起眼的老頭,近來卻一夜之間名聞天下。

這之前,他也是一個無用之人。

專業冷門。因為世界上熱門的、可用來作為研究的材料已經差不多了。就是說,他憑著博士學位可端的飯碗也幾乎沒有了。所以,畢業以後被冷處理,還被勸告去別的地方尋找出路吧。無奈之下,他開始專注無色、毫無反應的氯化亞銅這一金屬材料。把無用當作有用,辛辛苦苦幾十年如一日,總算有了一點成果寫成的論文,在美國的一次發表會上竟然被全盤否定了。

今年他之所以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是他五十多年來一直默默從事的多孔性配位聚合物(PCP)及金屬有機構造體(MOF)研究得到了認可。

一個大冷門。

無用的人,無用的成果,如今有用了。

獲獎之後,記者請他談談感想,木訥的他在紙上寫了「無用之用」四個字。

然後,他回憶道,這是大學一年級時,在學校附近的書店裏買的一本湯川秀樹的著述裏引用過的。這句話便引導了他的一生。

「無用之用」四個字成了他此後即使被周圍一再否定,依然堅定不移的動力。他說,不要總是把目光放在有用上,被看作無用的東西其實更具有挑戰性,更有意思。五十多年後的今天被承認,就是他把被認為無用的材料變成有用的東西,在無人關注的地方挖出了寶藏。

(三)

湯川秀樹,不僅自身驗證了「無用之用」,也影響了後來的專家、學者。

幼童的湯川秀樹,五六歲時和兄弟們一樣,並沒有專門的英才教育,而是每天揹著書包輪流去外公家,跟著外公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似地讀四書五經,先讀了《大學》,接著是《論語》、《孟子》等。

於是,記住了孔子、孟子、莊子的名字,也記住了「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之類的吧。

一般地來說,學理工科的,在文科領域總差著那麼一節。但是,他不是。在文科上也有不乏的見解,作家司馬遼太郎就曾回憶說,從私小說的角度來讀菅原道真的漢詩,這方法是從湯川秀樹那裏學來的。

同時,成名之後,揮毫為人題的字「知魚樂」出自《莊子.秋水》。

學理工科專業卻有文科功底,看似無用,其實呢?走到了前人未到的頂峰上的他,在回憶錄《過客,一個物理學者的回想》裏就說:

「我不覺得那時候讀過的漢文典籍毫無用處。……雖然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但是從漢文典籍中得到很大的收穫。」

如今,他的學生、後人們也記住了他的教誨,然後,為人類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四)

身邊有很多無用之物,比如書桌上的辭典《廣辭苑》,有三千頁之厚,很重,很佔空間。平時塵封著,幾乎沒有登場出風頭的機會。但是,此時翻開想查查「無用之用」的出處與解釋。辭典上是這麼註明的,出自《莊子.人間世》,大意是:

被認為的無用之物,反而能派大用場。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