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壓力持續上升。多間機構測算,今年上半年城投債發行約2.8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淨融資為負,償債壓力上升。各地「化債行動」進度不一,債務展期與資產置換頻現。公開數據顯示,去年末城投債存量約15.5萬億元,若按廣義口徑估算約40萬億元,地方財政風險持續積聚。

今年初以來,中共財政部多次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融資平台債務化解,強調不得新增隱性債務。但據地方媒體報道,貴州、雲南、河南等地的城投公司仍在以資產注入、土地抵押及政府回購方式維持償債能力。部份地區平台企業被要求自籌資金「先息後本」,延緩債務到期壓力。

據Wind資訊統計,上半年城投債發行規模約2.81萬億元,淨融資轉負;多個省份近期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部份融資平台分類處置工作。《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多地化債進展緩慢,部份地區通過展期與再融資維持償債能力,再融資專項債發行進度已接近九成。

另一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國融資平台公司數量與存量經營性金融債務規模較2023年3月末分別下降71%、62%(來源:新華社2025年10月26日,引用央行行長潘功勝報告)。表面看似壓降顯著,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減量背後仍伴隨資產轉移、債務展期與政府承接的模式。

本報獨家採訪了某省財政部門前負責人王先生與一位城投公司內部人士劉女士。張先生表示:「今年中央對隱性債務的要求比以前嚴,化債用的專項資金、人員支援都有提升,但地區財政收入下滑明顯,土地出讓與地方稅收減少,平台公司仍得靠展期與資產置換來維持。」

王先生透露,地方政府對「化債」任務普遍採取分階段核銷與帳面平移方式,部份地區將債務分類轉入城投或國企資產,以規避審計壓力。他說:「蘭州現在主要做的是把存量債務數字做小、報表做平,但真正償還比例不高。很多縣級財政連工資都緊張,只能先穩住現金流。」他補充,地方在執行中存在「數碼化債」傾向,中央要求的壓降額度與實際支出常有差距。

貴州一城投公司劉女士透露:「我們公司今年有兩筆債務本應到期,但與地方政府協調後,以政府回購承諾加土地抵押方式延至明年四季度;財務報表裏雖然標示『已置換』,實質上仍在展期階段。」

分析:債務從顯性帳戶移向隱性平台 債務風險未減

一名長期研究地方財政的學者對記者表示,所謂「帳面化債」在實際操作中意味著債務從顯性帳戶移向隱性平台,地方雖暫時完成上級考核,但結構性風險並未減少。「地方債問題的實質不在數字,而在現金流。只要財政收入不恢復、土地市場不回暖,債務仍會在隱蔽渠道中積累。」

這名學者說,短期內中共中央更多依賴行政督導來穩住輿論與金融信心,而地方財政的真正修復仍需經濟實質增長支撐。「但近期所謂的回暖,只是官方安撫老百姓,他們哪裏敢說寒冬要來了。」

金融機構信貸收緊財政部門
前負責人張先生指出,中央化債要求嚴格,但地方收入下滑明顯,部份城市「化債靠借新還舊」的現象仍在持續。「不少地方政府藉助平台公司以土地抵押、資產注入方式維持運轉,債務的真正減少有限。現在銀行都不肯貸款了。」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賀強(化名,已離休)受訪時表示,融資平台問題已成地方債風險的主要來源,特別是資產收益不足的中西部地區,若無新增財源支持,債務化解進度將繼續受限。

另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城投債實際違約雖少,但「隱性展期」普遍存在。由於金融機構普遍被要求維護地方信用,部份債務雖未違約,實際已進入延期與再融資階段,僅以會計方式維持表面穩定。#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