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了數據中心的擴張和技術創新,給基礎設施方面帶來巨額資本支出,但也引發了人們對產能過剩、長期獲利能力和能源需求的擔憂。
據《金融時報》周一報道稱,投資者一直在拋售美國科技巨頭的債券,這顯示矽谷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熱潮引發的擔憂已經蔓延至債券市場。
摩根大通周一表示,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將耗資超過5兆美元,「可能需要所有公開資本市場以及私募信貸、另類資本提供者甚至政府的參與」。
美國銀行數據顯示,用於人工智能數據中心融資的借貸在2025年秋季爆炸式增長,僅在9月和10月,這些公司就發行了約750億美元的債券和貸款,約是過去十年年均借貸額的兩倍。
人工智能新聞網分析稱,這反映出一種結構性轉變,即人工智能資本支出(capex)目前已接近或超過內部現金流上限。摩根大通預測,到2028年,全球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據中心支出總額可能達到3兆美元,其中很大一部份將通過債券融資。
大型科技公司主要依靠強勁的內部現金流為創新提供資金,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的規模和速度正在加劇這些資源的緊張。
美國銀行警告,巨額借貸增加了這些公司的風險,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熱潮推動資本支出接近現金流所能承受的極限的情況下。如果獲利能力放緩或利率上升,償還這些債務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
儘管在2025年中期偶爾出現壓力,如上周大型科技公司債券的短暫拋售——但近期發行的巨額債券需求強勁。例如,Meta公司10月下旬發行的300億美元債券,成為史上第五大投資級企業債券交易,並吸引了1250億美元的認購。人工智能新聞網認為,這表明即使在收益率上升的擔憂下,投資者需求依然強勁。
ICE美國銀行高收益債券指數選擇權調整利差從10月下旬的2.76%低點攀升至11月初的3.15%左右,顯示投資者要求更高的信用風險補償。這種情況與網絡泡沫破裂前的早期預警訊號類似,儘管程度較輕,當時信用利差也在市場達到高峰之前大幅擴大。
儘管存在一些警示訊號,但行業專家和分析師仍然保持謹慎樂觀。債券市場對大型科技公司債的強勁需求表明,市場相信這些公司能夠有效地將人工智能投資變現並履行其財務義務。
此外,儘管有人警告可能存在泡沫,但也有人強調了與上世紀90年代網絡泡沫時期的關鍵區別,指出如今的人工智能投資已更深入地融入核心商業模式和更廣泛的經濟生產力中。
未來幾年將考驗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能否在不引發財務壓力的情況下帶來可持續的回報,這將影響人工智能繁榮的走向以及更廣泛的市場穩定性。
(本文參考了《金融時報》和人工智能新聞網的相關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