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快餐店用餐高峰時段一座難求。然而,連鎖快餐集團「大家樂」最近發出災難性盈利預警,預計截至今年9月底的中期股東盈利將暴跌65%至70%,由去年同期的1.44億港元跌至不足5千萬港元。這不僅是近10至15年來最差中期業績,甚至比疫情禁堂食時的8千萬港元還要慘淡。以集團566間中港分店計算,每店半年平均僅賺約8萬港元,月均約1.5萬港元,對連鎖快餐而言極低。這已是連續第三次盈利預警,顯示困境屬結構性而非偶然。
管理層將虧損歸咎港人北上消費常態化,導致高峰期客流下降;「兩餸飯」模式興起加劇價格戰;香港及中國大陸餐飲市場消費疲弱。這些理由看似合理,但香港快餐市場其實並未萎縮。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第3季的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67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若;非中式餐館的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上升3.7%及3.2%;快餐店的總收益以價值計上升0.3%。同業太興集團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為17.1億元,年增長6.2%;純利達4081.3萬元,年增長2.8倍。相反,大家樂收入卻倒退,證明問題出在公司本身,而非行業性衰退。
大家樂的核心敗筆在於策略失靈與品牌定位混亂,高不成、低不就,「快、靚、正」優勢不斷流失。在低價戰場輸給兩餸飯,大家樂晚餐60至80港元,敵不過兩餸飯30至35港元極致性價比。在高品質戰場又輸給「體驗經濟」,願付高價的消費者寧選服務佳、環境舒適的餐廳,或北上享更好體驗。
有網民批評大家樂食物品質斷崖式下降,餐廳只懂緊縮成本,忽略優質食材;招牌燒味水準下滑,菜式如翻熱,核心產品失競爭力,顧客流失必然;自助點餐系統複雜、反應慢,繁忙時排隊等機比舊制付錢更久,快餐變「慢餐」;服務去人化、冰冷,遇問題難找職員,態度差。
大家樂高層提出自救4大措施:關閉不理想門店;簡化營運與餐單;整合供應鏈用中央廚房尋廉價原料;轉靈活模式如開拓銀髮市場。然而,那是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只減租金人力,未解決品牌吸引力下降問題。關閉部份店舖更會降低大家樂覆蓋率,加速顧客轉投對手;簡化餐單犧牲多樣性,變相「鼓勵」顧客往正規餐廳或兩餸飯;供應鏈整合恐引入更多預製菜,進一步損品質體驗。
總結來說,大家樂的出路不在價格戰,而在於重定義品牌價值,重拾對食物品質的承諾,方能擺脫空心化危機。◇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