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財政收入不足影響,去年至今,中國多地通過罰款增加財收,從稅務稽查到行政執法均出現罰款上升。河南消防隊內部文件出現「月度罰款指標」,企業亦對員工施以高額罰款。江蘇一名員工因在工位放置早餐被罰2,000元。學者表示,中國各領域正出現以罰款維持管理與營運的趨勢。
近期,在中國互聯網平台,有關罰款頻次上升的討論持續增加。多名網民在微博、豆瓣與小紅書提到,行政執法、稅務稽查與企業內部管理集中出現罰款現象。一些人抱怨交警與城管「以處罰代替管理」,留言列舉「臨時圍欄」「監控遮擋」「標示不清」等情況,被認定為違規。部份討論區甚至出現「罰款成為工作量」的說法,也有人反映收到罰單後難以查詢具體依據。
綜合多家媒體報道,中共地方財政壓力長期未解。多家國際研究機構在不同口徑測算中指出,如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與隱性債務納入估算,多地債務規模逼近或超過地方經濟體量。外媒與研究者的分析多提到,醫保支付、基建開支與城鎮化項目形成長期負擔,使地方入不敷出的情況延續。
北京研究公共政策的學者齊樂融對記者說,非稅收入中的罰沒項目能反映行政部門的運行狀態。「如果罰沒收入出現明顯增加,往往意味著管理方式有所調整。」他表示,財政環境變化與行政執行方式常同步發生。
消防隊罰款指標曝光引熱議
從具體案例中觀察,河南漯河召陵區消防救援大隊先前被網民曝光設置「月度罰款指標」。10月23日,新華報業網刊登評論《「罰款」豈能定指標》,提及該隊伍被司法部列為典型案例。通報顯示,有內部文件在微信群向轄區街鎮下達行政處罰任務,包括處罰數量與金額。司法部稱,相關做法屬不規範執法,引起外界議論。
齊樂融對記者說,多地公開資料均顯示非稅收入項目增多,反映行政處罰在地方財政中的位置更為靠前。他指出,在財政壓力累積的情況下,此類現象容易並行出現。
在大陸一些城市類似的執法邏輯也可見端倪。2024年,深圳多名居民向《南方都市報》反映,城管部門在養犬管理整治期間密集開具罰單,金額介於100至500元。廣州、成都等城市則在官方微信公號發布「文明城市整治周報」,列出「查處違規行為數量」等指標,顯示執法常態化程度提高。
交通領域亦呈現相同走向。有公開資料顯示,重慶某區交警部門稱,「2至3個月內,每日可抓拍一至兩百宗駕駛過程使用手機行為」。在鄭州,維權人士孫敏(化名)向記者表示:「我家社區外的路口幾乎天天有人被罰,連孩子把單車停在馬路牙子上也會被開單。」
非稅收入成地方財政支撐項目
從中共政權收支結構觀察,上述行政處罰均被列入「非稅收入」。11月7日,中共財政部公布《2025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3.7%。前一年該項曾同比增長25.4%。
研究財政政策的學者劉平(化名)對記者說,非稅收入的變化會反映地方財政取向。「不少基層部門已把行政性收費與處罰列入年度計劃,逐步程序化。」他表示,這類收入即時性強,部份地區將其視為彌補收支缺口的方式。
若將視角轉向中共稅務系統,處罰在地方財政中的比重更為突出。去年,多地稅務部門公布「未如實申報收入案件」,文件列明追繳稅款、滯納金與罰款。上海市稅務局在中國稅務總局網站通報,一家文化公司因收入申報不實被處罰近百萬元。浙江、四川等地亦公開商家與文娛從業者的補稅與處罰情況,附列涉稅項目與法律依據。
儘管監管力度增加,但中共財政部庫務司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56萬億元,同比下降0.3%,稅收收入下降1.2%。
罰款管理向企業內部延伸
不只官方部門,企業在內部管理中亦出現「以罰代管」。海外平台流傳的昆山某公司公告顯示,一名員工因工位物品擺放不規範且留有早餐,被罰款2,000元。公告附上現場照片,並要求員工「引以為戒」。
廣東勞動法學者對記者說,中國《勞動合同法》未授權企業以罰款作為內部管理的方式。他表示,企業常以制度、考核作為依據,但是否合法仍需依具體情況判斷。
近年,中共多地官方文件提及「保障基層支出」。伴隨地方財政壓力上升,非稅收入在地方財政中佔比提高。行政執法、稅務稽查與企業罰款同時增加。學者指出,罰款在多個領域呈現相近的運作方式,被外界視為地方在財政調整過程中的一種治理選擇。#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