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在下月闡述如何應對來自北京日益增加的經貿及地緣政治挑戰。有跡象顯示,曾阻止對華採取更強硬措施的德國,正在重新思考其政策。與此同時,中共成功拉攏西班牙「親中」,引發了對歐盟內部團結的擔憂。

據路透社周四(11月20日)報道,在將於12月3日公布的經濟安全原則中,歐盟委員會將審查其貿易防禦武器庫,並決定是否將採取更多措施,以應對包括北京限制稀土出口在內的各方面威脅和壓力。

其中,來自北京的威脅將成為新政策關注的核心,因為人們越來越擔心歐洲對其關鍵礦物的嚴重依賴,以及來自中國的補貼進口產品正針對歐洲公司展開不公平競爭。

德國立場轉變成為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正在調整其對華政策立場。一年前,柏林(Berlin)還在反對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但在上周,德國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專門就與中國的「安全相關貿易關係」問題向議會提供建議,並重新啟動了「去風險」舉措。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本月表示,德國不會允許中國公司的組件出現在其未來的6G流動網絡中。他還打破了德國數十年來的自由貿易教條,呼籲採取措施保護歐洲鋼鐵行業。

本周訪問了中國的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也提出,對中共限制稀土出口和其工業產能過剩感到擔憂。

他在上海對路透社表示:「我們已經從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中得到了教訓,德國和歐洲正在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他說:「我贊成自由開放的市場。但我不希望看到德國鋼鐵行業因為受到國家扶持的中國鋼鐵產品而遭受損失。」

德國對華政策發生轉變的深層原因是:中國經濟疲弱及其在工業生產價值鏈上的上移,意味著它不再是德國出口的、曾經可靠的市場。

經貿現實推動了政策的轉變。自2019年以來,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增長了近60%,而德國與中方的貿易平衡在2023年從順差轉為逆差,並仍在繼續擴大。

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的專家雅各布‧岡特(Jacob Gunter)對此表示,德國立場轉為強硬,可能成為歐盟對華態度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但他指出:「除非會威脅到他們進入歐洲市場的機會,否則中國(中共)不會擔心歐洲的鷹派論調。」

西班牙「親中」政策引發憂慮

正當柏林對北京態度轉冷之際,馬德里卻開放了中共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電池和採礦等領域的投資。同時,在中方實施的反傾銷調查中,西班牙豬肉生產商也享受了比歐盟同行更低的關稅。

此外,西班牙國王費利佩(King Felipe)上周的訪華,更凸顯北京已經成功地將馬德里培養為其在歐盟內部的盟友。

據彭博社報道,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挪亞‧巴爾金(Noah Barkin)對此表示,西班牙的對華政策,越來越與在布魯塞爾(Brussels)、柏林和巴黎(Paris)建立的歐洲共識相悖。」

他說:「這種『西班牙優先』的做法,在關鍵時刻可能會破壞歐盟的團結,因為歐盟正面臨北京在稀土和與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相關問題上的、前所未有的經濟脅迫。」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大中華區高級經理費迪南德‧沙夫(Ferdinand Schaff)對此警告:「反脅迫工具是我們最銳利的工具,但團結是關鍵,而中國(中共)在故意利用歐盟內部的分歧。」#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