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盟角度,東邊在打仗,人人自危,但另一邊廂歐盟各國卻仍與中國進行龐大貿易,即轉個圈把資金送往支持、輸血給侵略者俄羅斯。波蘭部份鐵路路線的警界級別已提升至名為「Charlie」的第三級(最高四級),甚至遠至英國亦處於隨時準備對抗俄軍的狀態。

這場充滿血腥的戰爭已打了好幾年,生靈塗炭,面對烽煙滿天,歐盟在與中共的關係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面臨著地緣政治緊張、經濟相互依賴和安全問題交織的挑戰,一切是時候重新評估(歐洲始終處於戰火最前沿)。在中共支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歐盟與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壓力下,歐盟需要減少其脆弱性,同時保持經濟競爭力。

本文將闡述背景情況,並探討歐盟為何以及如何「脫鉤」或戰略性地降低對中共依賴的風險。

歐官再斥中共撐俄

近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公開批評中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主要推手。她指出,若無中共支持,莫斯科將難以維持其大規模軍事攻勢,尤其約有80%的雙用途物資——可用於民用和軍事——是通過中國流入俄羅斯。此外,據稱中國還有國民參與支持俄軍的戰鬥,中共在保持與歐洲貿易利益平衡的同時,對俄羅斯的持續侵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對此情勢,卡拉斯倡議建立「經濟北約」(Economic NATO),一個類似北約的經濟聯盟,促進歐盟成員國間更大的團結,共同抵抗外部經濟壓力,特別是中共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共在與歐盟四小時的會談中明確表示,無法承受俄羅斯戰敗,因為這將使美國將全力對付中共,這符合北京維持長期衝突、轉移美國注意力的戰略利益(這理由其實很荒謬,首先美國總統特朗普不知已停止了多少場戰爭,一向鼓吹和平,另外這是在合理化侵略殺人行為,更嚴重的是日後俄軍繼續打誰,中共都可以用同一藉口續作同謀)。

歐盟借用貿易逆差

新思維「經濟北約」其實有著實際可行基礎,因為歐盟從中國進口銀碼遠超出口,換句話說,歐盟是客,且是大客,理應擁有極大話語權。2024年,歐盟對中國的出口約為2,133億歐元,但從中國的進口約為5,178億歐元,出現約3,045億歐元的巨大貿易逆差。中國是歐盟商品進口的最大來源,也是出口目的地的第三大國(首兩國為美英),貿易逆差近年持續擴大。不過,反過來看,顯示歐盟在部份製造業產品(包括機械、電子等)高度依賴中國。

儘管經濟相互依存,這種貿易逆差並未直接轉化為歐盟在談判中的優勢。中國掌控著戰略產業及供應鏈,特別是稀土、電池和綠色技術領域,限制了歐盟要求中國停止支持俄羅斯的能力,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供應鏈中斷。但是,這並非nothing can be done,數千億歐元的經濟利益籌碼,沒可能討不到半點談判能力,只是應如何部署下一步行動。最重要是有人首先提出了「經濟北約」這個概念,接下來便是探究做法與付予行動。

限制因素與突破點

目前存在著幾個因素削弱了歐盟的談判能力,首先是戰略依賴(中國控制歐盟綠色及數碼轉型的關鍵供應鏈);接著是內部分歧(成員國有時與中國有單獨協議,削弱歐盟整體立場);中方底線(堅持市場准入與技術權益,反對歐盟與美國在貿易上結盟);中國的經濟力量(能施加反制措施,壓迫歐洲產業與政府)。

在應對方面,歐盟手上也有不少好牌可用,脫鉤核心策略包括供應鏈多元化(一直以來都很重要),如先推動部份產業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及所謂全球南方國家,強化韌性。另可提升關鍵原材料與技術自主,藉由《關鍵原材料法案》增強國內開採、加工與回收,並與加拿大、澳洲等國合作,降低對中國稀土等戰略材料依賴。

與此同時,可強化投資技術主權,如推廣電池、氫能、半導體等工業聯盟,建立與中國並行的產業生態系統。此外,可以加強貿易政策工具(如近日法國打擊Shein銷售違規產品),運用反補貼調查、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保護戰略產業。

重要一環乃統一歐盟立場,克服成員國分歧,集體協商對中貿易與地緣政策(於俄烏戰爭下較易取得共識)。同時,歐盟應拓展戰略夥伴關係,加強除中國外的透明且可持續貿易關係,降低長期風險。

地緣政治經濟現實

如上述形勢可見雙方關係融結複雜,結合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動機,中共支持俄羅斯並追求更廣泛影響力,緊迫著歐盟降低政治自主,但同時亦讓歐盟正式思考多年來的營運模式原來存在如此巨大漏洞與邏輯錯誤。然而,中共控制關鍵供應鏈、貿易被日益在武器化起來,令歐盟不得不謹慎推進,以免造成嚴重中斷。今回是西方社會慘痛的意識到供應鏈被Monopolised的恐怖後果,比疫情時的情境更糟糕,因如今是長遠「被動捱打」的Scenario。

卡拉斯直指,如果沒有中方的支持,「這場戰爭早就結束了」,她在11月18日於布魯塞爾表示,如果歐盟不願承受對抗中共所付出的代價,那麼中共「仍可能傷害你,這就是問題所在」。並強調:「如果你不願意付出代價,那麼就很難採取行動。」

這位曾擔任愛沙尼亞首位女首相的卡拉斯,所提出的「經濟北約」正是平衡策略的縮影——通過跨國合作與經濟實力,提升對外抵抗力,兼顧風險管理與全球競爭力。

「脫鉤」並非簡單割裂,而是策略性的再平衡。歐盟須以多元化、韌性、技術自立與政治團結為核心,逐步減低對中國的依賴。儘管雙方關係密切,歐盟未來的經濟與政治自主,將依賴這些努力以確保在複雜全球局勢中的立足點。◇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