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討一下過去一周發布的多項經濟數據,包括第三季GDP以及失業率,另外最新的數據顯示,10月份的破產案件數量稍有回落,但如果我們查看今年前10個月的破產呈請書,已經超過8,300宗,破產令也超過7,400宗,其中破產申請書的數量創下16年來的新高,前10個月的數量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至於失業問題,雖然我們看到失業率微幅回落,但需要深入分析背後的原因,以確定這是否真正意味著失業狀況的改善。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經季節性調整後,8月至10月的失業率降至3.8%,相比9月的3.9%輕微下跌0.1個百分點,並低於市場預期的4%。這是自2023年6月以來的首次下降,也標誌著持續兩年多上升趨勢的結束。


不過,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失業率的數字,還需要注意失業人數的變化。期內失業人數減少約6,000人,報14.96萬人;就業不足率維持在1.6%水平,就業不足人數則增加至6.08萬人。這反映出數字是兩年來首次回落。香港的財金官員,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經對失業狀況有所改善表示興奮,並預告經濟出現緩和跡象,甚至輕微下調失業率。不過,3.8%的失業率仍然是疫情以來的第二高,因此需謹慎看待這些數據。

實際上失業率的改善主要是因為整體就業人數略有減少,但這一下降幅度小於勞動人口的減少,因此失業人數才會出現減少。這顯示出就業市場尚未完全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官員只強調過去重災區,例如零售、住宿及飲食業,這些行業的失業率從5.9%降至5.0%;地產及建築業的失業率從7%降至6.7%。不過,這些減少很可能是因為部份人選擇離開職場或放棄尋找工作,從而導致總就業人口的減少。此外,樓房裝修和保養的失業率從7.9%升至超過8.1%;資訊及通訊行業的失業率亦上升至4.8%。因此,目前的就業市場並未全面改善。

實際上失業率數據略為滯後,因僱主要對經濟有信心才會招聘人手,要餐飲、零售及建造這類勞工密集的行業復甦,才能改善整體失業率,估計失業率於未來一段時間續於較高水平徘徊,暫時未見有大幅回落趨勢。

至於第三季GDP增長了3.8%,是過去一年半以來表現最佳的數據,但密切關注GDP增長的主因非常重要。我注意到,這一增長主要是由出口帶動,但根據最新數據,內地10月份的出口已經從上升轉為下降,這值得警惕。

細看最新經濟數據,有一點相當突出,是金融業的角色作用愈見吃重。政府經濟顧問指出,金融在服務輸出方面仍是主要增長動力,近季金融服務佔整體服務輸出比例更是反覆上升。今年以來,恒生指數累升逾三成、新股IPO集資額逾二千億元為全球第二。港股走勢凌厲,在印花稅帶動下政府庫房進帳甚豐,有助紓減財赤;股市興旺帶來的財富效應,對樓市等資產市場也有支持作用。私樓價格指數近月已見回升,雖然發展商對投地及新項目發展仍然傾向審慎,但樓市氣氛改善,也是顯而易見。

總體來說,儘管私人消費連續兩個季度恢復增長,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消費復甦差異明顯。部份金融服務業人士的收入增長可觀,但是不少行業和僱員卻仍面對困境。因此,僅憑政府公布的經濟數據無法準確評估香港的經濟現狀。當前的經濟增長是否為廣泛普及型增長,還是顯示出了明顯的「K型經濟」現象。

「K形經濟」某程度正是對「滴漏效應」的否定。所謂「K形經濟」,就是指經濟狀況兩極化,一如「K」字的外形,一方向上走,一方向下走。當前美國的情況,明顯就是「K形經濟」。簡而言之,K型經濟表示作為社會上層的富裕階層和大企業受益,而中小階層和小商戶則面臨困境。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千萬富翁的數目創歷史新高,但在K型的下半部份,許多中產及小市民卻面對經濟下滑的風險,這無疑對他們是不利的。

除了GDP和失業率的數字外,每月公布的破產數字同樣值得關注。根據最近的數據,雖然破產申請數量有小幅回落,但今年前10個月的破產申請總數已經超過8,300宗,破產令也超過7,400宗,這一數字已突破09年,創16年來新高,預計全年會打破往年紀錄。

雖然失業率微幅回落,但整體的破產情況仍然反映出許多中小企業和低收入市民仍然陷入困境。儘管政府官員強調經濟回升,但我認為這種回升是短暫的,K形經濟和兩極化的問題仍然非常嚴重。香港是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金融業和出口貿易表現強勁當然不是壞事,然而這兩個行業能夠直接創造的就業職位始終有限。如何確保經濟增長可以令全民受惠,當局需要做好財富再分配的工作,讓市民普遍受惠,同時亦要對症下藥,加強對低下階層市民以及部份中小企的支援,絕不能因為GDP數據亮麗而自滿,更不能假設經濟增長伴隨「滴漏效應」自然就能令多數人得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