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又南轉職或兼職駕駛巴士,得到不少好評,認為是自力更生的一種表現。潛台詞是做藝人比起做巴士司機更高級至少更惹人羨慕。在今時今日,對於這種說法,我有點懷疑。

對於一個喜歡表演或喜歡成名俗稱愛發明星夢的人來說,從事幕前工作,當然勝過駕駛巴士。要先假設世界上真有另一種人,對受到注目其實沒有太大興趣,從事幕前工作,也只不過全為搵食。有這一個前設,就可以討論下去了。

在娛樂事業興旺的日子,做到天王巨星級數,收入當然遠勝一般打工仔。就算只不過在電視台做個三、四線的小演員,電視台提供的薪金可能很不濟,但賺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得到大量外快機會,除笨有精,還是很吸引。簡單總結,曾幾何時,做一個藝人,的確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一條出路。

來到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的今天,老實說,如果單靠一份低於市價的薪水,做一個藝人的待遇,隨時還不如一個地盤工人,或保險經紀,諸如此類。如果沒有甚麼追夢理想,或者虛榮心,作為說服自己撐下去的理由,如果真心只為求生活,做藝人就算不是零吸引力,至少不見得比當一個巴士司機優秀。何況,還要考慮一點,今天當一個藝人的機會成本,遠比昔日來得巨大。

黃又南出道於2002年。那時,社交媒體還未普及,一個藝人面對的最大威脅,可能是來自娛樂雜誌的報道,得罪一個娛樂記者,等於得罪一班娛樂記者,一個負面報道,隨時可以把星途斷送。物轉星移,娛樂雜誌或娛樂記者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狗仔隊文化也因為成本太高市場太細而稱得上絕跡,但戰場卻碎片化地變成放在每一個市民每一個觀眾的網絡戶口。如果,以前接觸得到的負評,是以個位數字計算;今天的負評量,是以幾何級數倍增,是爆炸性地傳染。藝人承受的無形壓力,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錢,未必賺得更多;無數haters的辱罵,卻是無時無刻也要面對;你問我,我就一定說做個沒有知名度的巴士司機,划算得多。當然,現實是另一回事。現實是人類始終認為見到黃又南駕駛巴士,會替他不值替他難過,甚至會覺得莫名其妙。當接近同期出道的張致恆,被醜聞弄到聲名狼藉,尚且有消息報道過,依然有中國商戶出高價聘請登台表演,以黃又南的知名度,無理由不可以北上接接商演,無理由搞到要成為巴士司機。所謂自力更生,其實都只不過是一場表演?

或者,港星無論如何也在中國大陸找到生存方法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跟香港工廠的情況差不多,當有朝一日要被學習的,被模仿得七七八八,自然會被一腳踢開。如果,你說張致恆轉行搬運,吳浩康做地盤,是透過出賣勞力來換取改過自新的機會;沈震軒被發現當上Uber司機,難道便不怕背上自貶身價的風險?或者,真要接受一項現實:世界變化太快,很多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常態,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取替。為求生存,可以選擇的空間,遠遠有限過我們的想像。◇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