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生命的低谷中,依然勇於與命運抗衡?本集主角——杜琪峯(杜Sir),出身九龍城寨的貧困少年,從一名初出茅廬的信差,如何逆轉命運,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導演?他曾一度誤入歧途,《鎗火》更是他背水一戰之作,而近期的《三命》又蘊藏了他怎樣的心聲?
童年種下電影夢
1955年,杜琪峯出生於香港,家境貧困,曾在九龍城寨居住。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與人生觀的重要根基。他在一次專訪中回憶,童年目睹社會不公,內心渴望有英雄挺身而出,因此愛看英雄電影,亦從此立志拍攝這類作品。
七、八歲時,杜琪峯搬到旺角居住,每天放學後便到「東樂戲院」等候父母下班。由於無力購票,他只能偷偷躲在銀幕後偷看電影。他最愛的《如來神掌》特效令他著迷,雖是童趣,卻成了點燃電影夢的火種。
輟學少年走進電視圈
17歲那年,杜琪峯輟學,面臨人生選擇。他考慮過當警察、入電話公司、踢足球,最終選擇進入無綫電視做信差。機緣巧合下,他加入了1974年第4期藝員訓練班。
雖然入讀的是演員班,但他從未想過做演員,一直期望在幕後工作。他特別感謝鍾景輝破格取錄自己,讓他踏上創作之路。
白天派信、晚上讀書之餘,他還參與《民間傳奇》的小角色演出。畢業後在甘國亮、王天林、劉松仁等人提攜下,逐漸晉升為編導。1980年,他首次執導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雖主演陣容強大,但他認為自己尚未具備做導演的能力,遂返回無綫繼續磨練。
談及電視作品,他最鍾愛的是《輪流傳》——一部腰斬劇集。正是這部作品讓他首次體會劇本的重要性,並深植他對影視創作的堅持。
鍥而不捨 重返大銀幕
歷經六年電視磨練,杜琪峯於1986年再次執導電影《開心鬼撞鬼》,正式重返大銀幕。1989年憑《阿郎的故事》打響名堂,令周潤發奪得影帝,他亦首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導演。
1996年,他與編劇韋家輝創辦「銀河映像」,拍攝《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鎗火》等作品,嘗試改寫港片風格。不過,《一個字頭的誕生》票房失利,僅收315萬。杜琪峯坦言,這是一次風格探索,也象徵銀河映像變革的開始。
即使面對失敗,他仍堅持創作。1999年,憑《鎗火》一舉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殊榮。
《鎗火》的誕生,幾乎是背水一戰。當年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杜琪峯找不到投資,只能向台灣好友邱復生借得250萬港元應急。他說:「未有劇本都照開工,19日內拍完,全靠砌積木般完成。」最終,《鎗火》成為港產動作片經典之一。
拍攝過程中,為節省開支,每一顆子彈都需精打細算。最著名的一幕,便是荃灣廣場定鏡槍戰戲,時長五分鐘、節奏沉穩,突破傳統快節奏爆破風格,成為影迷津津樂道的神來之筆。
拍愛情片不是背叛 而是求生
2000年,杜琪峯拍攝愛情喜劇《孤男寡女》,有人質疑他背離「銀河映像」風格。他回應:「如果市場不接受,你就要轉軚,否則沒有老闆找我拍戲。」他認為自己從來都是導演,既要自我滿足,也要顧及現實。
《孤男寡女》大受歡迎,證明即使轉型,他仍能保持風格獨特。其後的《單身男女》、《瘦身男女》、《鍾無艷》等愛情片均為觀眾喜愛,成為經典。
為後輩鋪路
2005年,杜琪峯擔任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發起「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扶持新一代電影創作者。許多新晉導演如黃綺琳(《金都》)、卓亦謙(《年少日記》)、何爵天(《正義迴廊》)、林森(《窄路微塵》)等,皆出身鮮浪潮。
近年港產片資源緊絀,短片常遭取消放映、政府資助亦曾中斷,他仍堅持:「電影不是娛樂,而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當極權壓制自由時,電影往往首當其衝。全世界追求自由的人,都應支持電影,因為它為你發聲。」
現年69歲的杜琪峯,闊別電視劇37年後回歸,以監製身份推出新劇《三命》。他坦言,重返電視只是想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讓他們有實戰經驗,防止人才流失。與「鮮浪潮」的理念一脈相承,他甘願放棄海外機會,選擇留在香港創作,只因了解香港、愛香港。@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