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港人媒體《追新聞》和《光傳媒》計劃合併組成新平台《追光者PULSE HK》,還未開台已引起西環關注,《大公報》、《橙新聞》、《巴士的報》連日發表文章狙擊;而身為《教育刺針》小編的我,由於以《追新聞》代表身份出席新平台記招,亦成為這一波狙擊的一個對象,被冠上「臭名昭著」之罪名。

就像現在已不可稱九七主權移交前的香港為「殖民地」一樣,忠實記錄事實和史實,以前是太陽底下尋常事,今天已成為高風險活動。「教育刺針」仿傚前有線新聞偵查報道節目《新聞刺針》,期望能在教育方面承繼《新聞刺針》揭露時弊的精神,讓教育界吐穢除氛。

為甚麼要仿傚《新聞刺針》?原因不止於它是那7年間很受歡迎的新聞節目,公信力昭著,也不止於它敢於觸碰今天已屬紅線的禁區,更在於相關報道觸及你我他的生活和工作。

與我相關的報道,最少有兩則。

第一則是2018年,記者拿着大紙牌,上面寫着「香港位於中國南方」,問立法會議員句子有無問題,大部份受訪者均認為無大問題,可這句卻被教育局課本委員會評為「措辭不恰當」。句子出自一本待審的DSE歷史科教科書,書中同樣被評為「措辭不恰當」的還有「中國堅決收回香港主權」、「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大陸」等。時任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認為這些句子沒有問題,「因為這是我們中央政府一貫立場」。的確,中共對港16字方針「收回主權,保持繁榮,制度不變,港人治港」,當中清楚包括「收回主權」。

這則報道,揭示了教育局令人摸不着頭腦的審書要求,彼一時仍是史實,此一時迅即變成「措辭不恰當」。《新聞刺針》的報道,反映官方不斷修改對歷史的認知,這構成了兩年後我被批鬥和離職的背景。

第二則是2019年。我們考評局歷史科考務人員素來著重社交聚會,聯繫感情,審題委員會開完會後不時會飯聚,黃曆新年會搞春茗。2019年春茗定於灣仔北入境事務長官會所餐廳舉行,但春茗前一天,《新聞刺針》報道本應會員才可享用的紀律部隊總部會所,街客卻一樣歡迎光顧,認為這對政府大樓各政府部門衍生保安漏洞。賓客們大為緊張,紛紛向我查詢,好在我們已按既定程序預訂,春茗順利舉行。

與《新聞刺針》的緣份,不止於此。當我計劃以此為題寫這篇專欄時,上周末我光顧英國某書店,竟找到曾任《新聞刺針》首席記者楊量傑所著《我的刺針記錄》。這書出版於2021年7月,當時我忙於預備離港移英,未能及時入貨,4年後竟能重遇,便馬上科款。《新聞刺針》前採訪主任林妙茵說這是「電視新聞的入門教科書」,我十分同意,書中詳細記載由治及興以前香港記者做電視新聞的方法,專業精神躍然紙上。

容我以書中一句為本文作結:「只要有刺針精神,人人都可以成為刺針者」。◇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