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上海均和集團——這家曾位列上海民企100強第5位、浦東新區排名第一的千億級商業帝國,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創始人何旗捲款潛逃去了日本,留下517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務窟窿、五千餘名失業員工、多個爛尾產業園,以及無數被套牢的中小企業主和個人投資者。
這場震驚全國的爆煲事件,不僅揭露了均和集團龐氏騙局的本質,更暴露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深層制度性問題:虛假繁榮、政績衝動、金融盲從與監管失守。這是一場地方政府、企業和城投公司合演的「荒誕劇」,其背後隱藏的利益鏈條與機制缺陷,成為均和集團龐氏騙局的助力。
均和集團「商業神話」:從貿易到資本的「虛假繁榮」
均和集團的崛起,堪稱一場精心編織的商業神話。2003年,80後福建長樂商人、歸國華僑何旗從鋼材貿易起家,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迅速捕捉到金融運作的「財富密碼」。2015年,他轉向金融投資,參股銀行、基金和證券公司;2018年,推出「均和雲谷」品牌,構建起大宗貿易、金融資本和產業園開發三位一體的業務模式。
短短數年,均和集團年營收從幾十億元暴增至2,500億元,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92位、上海百強企業第21位,分支機構遍布新加坡、香港、天津等地。何旗本人更被包裝為「白手起家」的勵志典範,頭頂「上海市優秀企業家」「愛國華僑」等光環,媒體宣傳鋪天蓋地。然而,這一切繁榮的背後,是一個建立在虛假交易與金融運作之上的空殼帝國。
均和集團的核心套路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左手倒右手」的虛假貿易。均和集團通過與地方城投公司合資成立貿易子公司(城投持股51%,均和持股49%),進行大宗商品的循環倒賣,製造「三無」交易(無貨物、無現金、無實物)。
通過城投公司與均和合資成立貿易公司,以數十億元「採購」鋼材或煤炭,再原價「賣回」均和,雙方互打款項並偽造倉儲、運輸、海關等全套單據,帳面營收憑空暴增。這種「空轉貿易」無需真實貨物,僅靠紙面操作即可實現百億級營收。
例如,某中部省份城投公司2023年與均和成立貿易公司,一年內完成50億元有色金屬貿易,其中80%為虛假交易,貨物從未實際流轉,資金僅在關聯方間循環。這種模式不僅為城投公司製造了漂亮的財務報表以便發債融資,也為均和提升了信用評級,助其獲取銀行貸款和債券市場支持。
第二、土地套利的「產業園遊戲」。2020年前後,均和集團推出「均和雲谷」品牌,承諾三年內建設百個產業園區。通過與地方政府談判,以15%~20%的市場低價獲取產業用地,承諾帶來招商引資、稅收和就業。
然而,所謂的產業園多為「紙面規劃」,通過預售未建成的廠房快速回籠資金,或將土地高價抵押給銀行,套取巨額資金。這些資金中,70%通過海外架構轉移至境外,30%用於支付利息以維持表面光鮮。
均和的招商引資大多依賴政府關係,項目缺乏真實產業營運能力,最終導致大量爛尾。例如,福建長樂的均和地產項目,吸引了數十家中小企業主投資廠房,但因無預售證、無網簽,導致項目被查封,投資者血本無歸。
第三、資產轉移的「金融魔術」。均和利用虛增營收和資產規模提升信用評級,獲取銀行貸款、發行ABS信託計劃和私募基金。2015年後,均和參股江西銀行、九江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政府背景吸引融資,同時通過海外SPV(特殊目的實體)平台轉移資產。
均和集團的「成功」並非源於真實價值創造,而是通過虛假貿易、土地套利和金融操作,構建了一個披著合法外衣的龐氏騙局。然而,這一騙局之所以能持續多年,離不開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和銀行的深度配合。
政企合謀的利益鏈條:地方政府「政績飢渴」
均和集團爆煲的背後,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扮演著關鍵角色。2015年後,中共地方財政陷入困境,土地財政崩塌,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稅收和國企收入不足以支撐財政支出。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在房地產下行後信用評級下滑,債券發行受阻,處於融資困境。
在這種背景下,均和集團的「解決方案」成為地方官員和城投公司的「救命稻草」。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政績驅動決策。中共地方官員平均任期為3~5年,考核體系以GDP增長、招商引資和財政收入為核心。短期政績的壓力促使官員追求「短平快」項目,忽視長期風險。
均和集團精準抓住了這一痛點,通過虛假貿易提升GDP、通過產業園製造招商政績。例如,某地級市前任市長為完成任期內「產業園招商指標」,直接批准城投公司與均和合作,未做任何風險評估。
均和的虛假貿易為地方貢獻了虛高GDP,產業園項目則成為「政績工程」,表面上拉動投資和就業,實則為均和低價圈地和資金套利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是城投公司主動配合。城投公司因債務高企和融資困難,急需美化財務報表以獲取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與均和合資成立貿易子公司,主動參與虛假貿易,是城投公司的慣用手法。
例如,城投公司通過預付、賒賬或持有均和控制的第三方倉單,為均和提供融資支持,同時虛增自身營收。這種操作使城投公司得以在短期內改善財務報表,獲取更多融資。
為了政績,地方政府甚至為均和提供低價土地、快速審批和政策傾斜,配合媒體宣傳,塑造其「優質企業」形象。例如,均和參與政府活動、與領導合照、獲得政協委員等頭銜,進一步增強了其「國資光環」。
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配合,使均和集團得以將虛假貿易和土地套利包裝成「優質項目」,不僅騙過了銀行和投資者,也在短期內實現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然而,這種短視的合謀埋下了巨大的風險隱患。
銀行的盲從與金融體系脆弱性
均和集團的騙局得以持續,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盲從「功不可沒」。均和憑藉中國500強排名、政府背景和虛增財務報表,輕鬆獲取了數百億元的貸款和債券融資。銀行在放貸時,忽視了均和業務的實質風險,迷信其「國資背景」和「優質客戶」形象。
例如,均和通過虛假貿易虛增2,500億元營收,使其資產負債表看似健康,信用評級不斷提升。然而,這些營收大多來自關聯方間的循環交易,缺乏真實現金流支撐。
銀行的盲目放貸,反映出整個金融體系對地方政府背書的過度依賴。在均和事件中,銀行損失高達517億元,包括300多億元貸款、100多億元衍生產品違約以及100多億元其它金融產品損失。
當均和資金鏈斷裂時,銀行發現抵押物多為無人接盤的爛尾樓,追債無門。而這種金融亂象的根源就在於,銀行對政企合作的「光環」缺乏獨立判斷,未能穿透式核查交易的真實性。
爆煲的導火線與連鎖反應
2025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新規,要求貿易收入佔比超30%的企業詳細披露貨物流轉、資金流向及關聯關係。均和的虛假貿易模式瞬間暴露:所謂百億級交易,僅是紙面數字,貨物從未實際流轉,資金在關聯方間空轉。新規猶如一針見血,戳破了均和的「數字泡沫」,引發公司資金鏈斷裂及其創始人跑路。
監管收緊後,合作方紛紛撤資,銀行拒絕新貸款並要求提前還款,債券市場關閉,信用評級連續下調,金融機構全面撤退。均和的龐氏騙局因無新資金注入而迅速崩塌。2025年6月,集團通知五千餘名員工自行離職,並拒絕支付4-5月工資及任何補償。
對此結果,何旗早有預謀。2023年起,他通過海外架構向日本轉移50億元資金,購置房產並辦理長期居留權。當監管收緊、資金鏈斷裂時,他迅速失聯,留下國內一地雞毛。均和僅剩的空殼公司和爛尾工程,成為銀行、城投和投資者的噩夢。
均和的突然崩盤給以下各方造成了重大損失:
第一、銀行:517億元損失,抵押物多為無人接盤的爛尾樓,追債無望。
第二、地方政府:需收拾爛尾產業園,土地款難以收回,招商指標落空,公信力受損。
第三、城投公司:17個省份60多家城投公司損失220億元,預計損失率超90%,部份中小城市財政瀕臨破產。擔保代償責任和稅務追繳進一步加劇城投危機,信用評級被降為「垃圾債」。
第四、中小企業與個人:40多家中小企業主因購買無預售證的廠房傾家蕩產,涉及養老錢、賣樓賣車等投資,部份人因打擊患上抑鬱症,家庭破碎。
第五、員工與供應商:五千餘名員工失業,無補償;多家供應商貨款無法收回,形成大量壞賬。
深層病灶:制度漏洞與政企共謀
均和集團爆煲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制度性問題的集中爆發。與廣州雪松集團(2023年爆煲,6,000億元虛假營收)、正威集團(虛假倉庫庫存)等案例如出一轍,這些事件背後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虛假業務包裝、地方政府背書、「金融創新」規避監管、監管收緊後迅速崩盤。其根源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政績導向的短視機制。均和集團的虛假貿易和產業園項目,正是這種短期政績導向機制下的產物。官員們在任期內收穫政績,風險卻留給繼任者,導致「前任挖坑,後任填坑」的惡性循環。決策者調離後無人追責,前任往往以「當時情況特殊」為藉口推卸責任。
第二、地方財政與城投的困境。房地產下行導致城投融資困難,信用評級下滑,債券發行受阻。均和的虛假貿易為城投提供了美化報表的捷徑,使其得以繼續融資。這種模式看似解決了燃眉之急,實則將風險轉嫁給銀行和財政,最終由納稅人買單。
第三、監管漏洞與縱容。均和的虛假貿易依賴偽造全套單據,包括倉儲單、運輸單和海關單據。對此,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假作視而不見。然而,工商、稅務等部門卻長期未對交易真實性進行有效核查,即使有金稅系統等監管工具存在,這種監管「睜眼瞎」,暴露出監管體系的漏洞。
第四、利益輸送的灰色地帶。均和集團能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地方政府青睞,從表面上看,是均和模式滿足了地方政績需求,但背後是否涉及利益輸送?雖然無法一概而論,但地方官員和城投公司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仍積極配合,很難完全排除私利驅動的可能性。
結語:誰來為「均和們」買單?
均和爆煲是一場由政企合謀編織的資本遊戲,虛假貿易、土地套利和高槓桿操作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對政績的飢渴、銀行對風險的盲從,以及監管的長期缺位。其爆煲後的真正代價,由銀行、城投公司、員工、供應商和無辜的中小企業主承擔,而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整個社會。
均和事件並不是個例,它是中國地方債務危機、金融亂象與政績衝動交織的產物,更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制度性病灶的縮影。更多類似騙局仍在運行,規模更大、手法更隱蔽,即將帶來更大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除非制度改變,否則類似悲劇將反覆上演,最後買單的,永遠是普通百姓。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