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業百年歷史中,平治是無可爭議的王者。三叉星徽標誌著奢華、工程卓越與身份象徵。從1930年代的經典車型到如今的S級旗艦,平治憑藉燃油車領域的深厚積澱,征服了全球精英階層。
然而,這家百年企業如今卻深陷泥沼:2025年上半年,全球營收663.77億歐元,同比下滑8.6%;稅後淨利潤僅26.88億歐元,同比暴跌55.8%;二季度淨利潤更是同比下滑69%。 這一組冰冷數字,不僅是財務報表的警鐘,更是平治在電動化浪潮中戰略迷失的寫照。
今年上半年,平治在中國市場銷量29.32萬輛,同比下降14%,二季度跌幅高達19%;在美國市場銷量14.2萬輛,下降6%。 曾經貢獻全球銷量三分之一的中國,如今成了業績「重災區」;而美國作為其高端車型需求穩健的市場,卻因關稅壁壘雪上加霜。
平治的危機並非孤例,而是傳統豪華車企集體困境的縮影。歐盟碳排法規的嚴苛壓力、中共政府巨額補貼下的本土新能源車(EV)崛起、全球化退潮與地緣政治風險共同交織,將平治推向困境。這場危機根源在於平治戰略失誤:固守燃油車優勢,在電動化轉型中搖擺不定;面對中共補貼壁壘與特朗普關稅戰,缺乏迅速決斷。
財務頹勢:中美市場雙重下挫
平治2025年上半年財報如一記重錘,打碎了其昔日光環。全球核心市場全面下滑,歐洲、北美和亞太銷量分別下降3%、6%和11%。 財報發布當天,平治股價暴跌3.42%,總市值跌破500億歐元,較2021年巔峰時的900億歐元縮水近一半。
投資者擔憂的焦點在於其電動化轉型戰略受挫嚴重:2025年上半年,平治的純電動車型全球銷量僅8.73萬輛,同比下滑14%;二季度更銳減18%至4.19萬輛。 這一數據遠遜於比亞迪仰望,該品牌上半年銷量超5萬輛,同比增長32%。
不難發現,平治在中美兩大單一市場下滑尤為明顯。作為平治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市場今年上半年銷量僅29.32萬輛,同比下降14%,二季度跌幅更擴大至19%,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就在五年前,中國市場貢獻佔平治全球銷量三分之一,是利潤「壓艙石」。如今,卻成為業績下滑重災區。
終端市場萎縮尤其明顯,中國超80家4S店終止授權,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3個主要城市。上海浦東一家展廳僅剩三輛展車,銷售人員比顧客還多,招聘啟事被「店面轉讓」告示覆蓋。
美國市場同樣承壓。高端車型需求雖穩健,但電動車需求放緩,經銷商庫存高企。 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工廠生產GLC、GLE等熱門SUV,但依賴歐洲進口零部件。平治大幅下修2025年全年財務預測,將汽車部門調整後銷售利潤率從6%-8%下調至4%-6%。
這一調整,直接源於中美兩大市場的雙重夾擊:中國本土EV補貼壁壘與美國特朗普關稅戰。中共政府補貼讓本土品牌如比亞迪以低價蠶食市場;而美國關稅則抬高進口成本,迫使平治被動本土化,增加巨額投入。雙重壓力下,平治的盈利模式遭受嚴重挑戰。
價格戰是平治自救的無奈之舉。自2024年起,平治啟動大規模降價:S級降12萬元(人民幣,下同),E級優惠15萬元,EQ系列部份車型降超20萬元。 GLC最低價27.28-37.63萬元,優惠15.5萬元;C級19.68-24.26萬元,優惠14.3萬元;純電EQB、EQA、EQE SUV報價接近「腰斬」。
然而,這一「飲鴆止渴」的策略適得其反。終端價格體系混亂,品牌溢價折損;消費者形成「買漲不買跌」心理;剛提車就貶值,老車主投訴激增。2025年1-7月,四款純電車型累計銷量僅5,367輛,佔中國市場不足2%。
降價不但未能挽救銷量,反而加速經銷商網絡收縮。平治計劃今明兩年內合併低效門店, 隨著4S店關閉,銷售人員收入銳減,車主維權無門(如保養服務無法兌現)。而服務質量的下滑,又使平治的品牌形象遭受進一步損害。
電動化轉型困局:「油改電」戰略受挫
平治深陷危機的核心,是由於其電動化戰略全面受挫。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產品落後。平治純電動車全球銷量低,與比亞迪相比,差距拉大。 主力電動車型EQE SUV上半年銷量僅1,560輛,同比暴跌78.69%,6月單月銷量低至219輛。 「油改電」大G截至到今年4月份,全球僅賣1,450台,中國市場58台,月均銷量不足10台。
第二、產品與技術短板:平治EQ系列多為燃油車平台改裝,非純電架構。續航虛標(EQE官方稱613公里,實際約350公里)、操控性差、智能化落後(車機卡頓、輔助駕駛簡陋)。 2025年6月,全國導航癱瘓事件引發用戶強烈不滿。
第三、定價失策加劇矛盾。平治EQE售價48.6-63萬元,遠超TeslaModel Y(26萬-36萬元),甚至高於同級別燃油版車,性價比極低。 高定價策略與產品力不足形成矛盾,消費者用腳投票,更傾向選擇技術成熟的品牌。
第四、戰略搖擺是致命傷。2021年,平治高調推出獨立電動品牌EQ,試圖仿傚Tesla。但在2025年初,卻宣布EQ回歸主流產品線,此舉標誌其獨立電動戰略的失敗。
這一U型反轉,暴露平治對電動化的猶豫:傳統燃油優勢不在,電動產品卻未能接棒。面對Tesla原生電動與比亞迪垂直整合,平治在戰略上的搖擺導致其被進一步邊緣化、市場頹勢加劇。
外部風暴:中共補貼壁壘與特朗普關稅戰「雙殺」
平治在電動化上的困局,同樣離不開外部因素影響,中國補貼+美國關稅,形成「雙殺」:前者摧毀定價,後者抬高成本。
首先,是中共政府扶持下的不公平競爭。中共政府推行產業扶持政策,通過巨額補貼、減稅以及研發資金大力扶持本土新能源汽車(NEV)企業。這種不公平競爭,令本土品牌(如比亞迪、理想)獲得政策紅利,而外資企業如平治則需自負盈虧,導致價格戰和市場份額雙重損失。
中共通過「雙碳目標」(2060年碳中和)和「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供數百億美元補貼。例如,202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總額超1,000億元,包括購車補貼(每輛最高2萬元)、電池研發資金和出口退稅。比亞迪等企業獲減稅優惠,生產成本降低20-30%。相比之下,平治的EQ系列電動車卻無此支持,需自行承擔高昂的電池和晶片成本。
其次,產能過剩加劇內卷。2024年,中國汽車產業產能約3,000萬輛,但銷量只有2,000多萬輛。過剩產能推動車企持續降價,形成「達爾文式內卷」競爭(平治行政總裁Källenius語)。政府雖呼籲停止「內卷」,但車企變相通過贈品、免息貸款等手段降價,價格戰最終波及豪車市場。
2025年上半年,中國豪華車市場總銷量為160萬輛,同比下滑5.7%;BBA(平治、寶馬、Audi)銷量全面下滑,其中,寶馬降15.5%、Audi10.2%。豪華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達60.8%,傳統品牌在電動化領域普遍落後,部份車企甚至考慮延長燃油車生產。
最後,是特朗普關稅戰的衝擊。平治面臨關稅政策的影響,美國與歐盟近期達成的新汽車關稅協議,或將對其定價、出口銷量與成本結構造成重大打擊。雖然新協議將對美輸出關稅從27.5%降至15%,但仍遠高於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前2.5%的水準。
平治貨車Daimler Truck通過在墨西哥建廠規避部份關稅,但乘用車部門難以複製此策略,導致整體營運壓力增大。平治表示,「下一階段績效計劃」包括減少10%生產成本、裁員、將部份生產移往低成本國家,以應對地緣政治與貿易環境變化。
行業背景:傳統豪華車企的集體困境
平治困境是傳統豪華車陣營縮影。
第一、歐盟碳排法規壓力巨大。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歐盟要求2030年前新車碳排放較2021年減少55%,2035年起全面禁售燃油車,強制新車實現零碳排。由於法規過於嚴苛,車企需投入數十億歐元建設電動車生產線,但政府取消購車補貼導致市場需求萎縮,增加轉型難度。
第二、不平等競爭。中共政府通過補貼、減稅、研發資金大力扶持本土車企,比亞迪、理想、蔚來等快速崛起。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已超60%,理想L系列銷量突破12萬輛,鴻蒙智行問界M9月銷超8,000輛,蔚來、小鵬等30萬元以上車型佔據豪華市場18%份額。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全球化趨勢逆轉,迫使車企在當地設廠、開發市場專屬產品,增加營運成本,調整盈利模式。另一家老牌德國車企寶馬近期公布的業績顯示,公司第二季度利潤同比暴跌三分之一,利潤率僅為5.4%,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美國關稅政策。
寶馬在墨西哥為美國市場生產3系汽車,但美國對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加徵27.5%關稅,對鋼、鋁產品加徵50%關稅對寶馬造成影響。此外,寶馬在中國工廠生產電動Mini,返銷歐盟市場時面臨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懲罰性關稅。寶馬預計,各種關稅額外負擔將讓公司全年利潤率降低1.25個百分點。
第四、消費者需求變化。中國消費者對豪華車的關注點從品牌轉向續航、智能化與服務體驗。麥肯錫報告顯示,76%消費者對城市自動駕駛感興趣,51%更傾向一次性購買選裝包。若傳統豪華品牌能在智能化與電動化上追趕本土品牌,63%高端新能源車主表示願意考慮購買。
自救之路:多重調整措施
面對危局,平治啟動多重調整措施,壓縮低周轉、低溢價車系,集中資源投入,用更快的產品節奏替代純價格競爭。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產品矩陣優化。平治計劃停產A級車系,縮減緊湊型產品至四款,集中資源發展高端車型。取消EQ獨立品牌,電動車型統一整合至現有主產品線,如未來電動S級直接命名為「S級純電版」。全新純電GLE基於全新純電架構,續航達866公里,支持800伏快充技術。
第二、成本控制。平治計劃到2027年削減20%固定成本,包括關閉部份燃油車生產線、削減管理層級、降低營銷費用。生產布局向成本更低的東歐、墨西哥轉移,北京工廠通過數碼化技術實現油電混線生產,提升產能效率。
第三、價格體系調整。與其被動打折,不如通過差異化配置包、訂閱服務合理化(避免對基礎功能過度收費)重建價值錨點。在中國市場,尤其需要與本土生態(例如地圖、語音、應用等)做深度綁定,提升「同價位可感知價值」。
第四、推進區域本土化。加速北美的零部件/整車本地化,弱化對跨境零部件流的依賴,以對沖關稅與匯率波動。平治計劃在阿拉巴馬州工廠增加新車型生產(如轉移關鍵車型到美國),並投資擴大產能。
此外,將中國團隊置於純電平台、座艙/智駕等核心環節的主導位置,以滿足高頻更新與本土生態適配,但這同時也面臨著全球技術棧一致性與治理權的協調難題。
結語
平治的困境折射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的普遍挑戰。固守燃油車優勢、用傳統思維應對變革,導致其在技術、產品和市場策略上全面落後。平治的轉型陣痛或將持續,若不能加速適應時代變化,可能在行業洗牌中進一步邊緣化。
平治的危機不僅是企業自身轉型陣痛,更是傳統豪華車陣營的縮影。西方汽車巨頭正陷入多重困境:歐盟嚴苛減排法規與、生產成本上升、中國車企不平等競爭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深刻轉型,而技術創新、本土化、投資與市場需求平衡等難題更使其轉型之路充滿挑戰 。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