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大陸在全球綠色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原因有二:其一,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佔全球總量逾三成;其二,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綠色技術製造國,尤其在可再生能源產品方面地位突出,截至2024年,大陸生產了全球92%的太陽能模組和82%的風力渦輪機。

中共在2020年提出,將於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並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雖然這些目標未被正式入法,但中共出台一系列相關規劃,包括《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2021年,國家發改委)及《能源法》。作為減碳戰略的核心,中共計劃將非化石燃料佔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2025年的20%、2030年的25%以及2060年的80%,其中主要依靠太陽能和風能。2024年該比重已達19.8%,距離2025年目標僅一步之遙。

然而,2030年之後,中共將面臨非化石燃料能源消費急速增長的挑戰。鑑於全球高度依賴中共的綠能出口,外界質疑中共是否能夠生產足夠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能應付全球實現淨零排放的需要。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2023),Natixis估算了全球為實現淨零所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並以2020至2024年的平均利用小時數推算所需的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結果顯示,雖然進度稍有落後,但全球裝機水平與2050年碳中和的路徑差距不大,意味著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空間有限。不過區域差異明顯:中共裝機進度超前,而其它地區則落後甚遠。因此,中共幾乎可確保自身淨零目標,但全球整體卻顯得步伐過慢。

即使在更高需求的NZE 2050情景下,大陸依舊能夠維持其全球供應角色。2024年,大陸供應了全球境外安裝的91%太陽能模組和39%風力渦輪機。假設中共保持現有生產水準,並將國內需求以外的產品全部出口,大陸仍能提供全球約八成的太陽能設備及過半的風力渦輪機。換言之,大陸現有產能已足以滿足最激進的需求情境,甚至已出現產能過剩,因為全球需求遠低於NZE 2050的預期。

自2023年以來,大陸光伏產能過剩惡化,出口價格下跌,但出口量繼續攀升。在海外需求因安裝延誤及貿易保護主義而受抑下,大陸製造商轉向國內市場,甚至出現低於成本價搶單的非理性經營行為,導致國內安裝暴增,遠超實際需求。

結果,大陸太陽能企業盈利大幅下滑,2022年至2024年間營業收入下跌200%,資本開支平均縮減四成。此外,2025年2月,中共取消了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新建專案自6月1日起需面對市場定價,導致2025年上半年大量項目前置安裝,截止期後安裝量急速下滑,預期將持續減少。這意味著中共在2025年下半年乃至之後,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熱度將顯著降溫,結構性產能過剩則將隨著併購整合逐步緩解。

雖然大陸再生能源裝機持續增加,但由於間歇性及電網基礎設施不足,實際利用率偏低。2020至2024年間,大陸新增900吉瓦再生能源裝機,但未能實現「十四五」規劃中降低能耗強度13.5%、碳強度18%的目標。這主要因經濟放緩及火電比重仍高所致。

核心問題在於電網投資不足,跨區輸電、調度和負荷管理能力有限,導致棄風棄光率在西部部份地區超過三成。雖然大陸近兩年加快能源儲存專案,但總規模仍遠低於再生能源存量。

大陸亟需加大電網基建投資,以降低棄電率並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這不僅能為經濟帶來新動能,也能彌補再生能源設備投資放緩的缺口。2024年,大陸電網投資達6080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增長15%,2025年前七個月同比再增12%。考慮到至2050年電力需求預計增長五成,大陸可能需在2030年前將電網投資翻倍。

同時,大陸需要設定更積極的儲能目標,提升電網靈活性,以應對需求波動。全球對電網升級需求亦在增加,大陸有望借助輸電設備出口來支撐經濟,並分散外界對其再生能源產能過剩及傾銷的關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