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輪又一輪、數不清第幾「round」的中美談判裏,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節奏與敘事的任意切換:前一天還是「峰會將見」、互釋善意;轉眼便是港口費、稀土限、關稅表、點名批評,市場情緒在社交媒體與記者會之間被牽引得忽冷忽熱。當權力把談判變成「可直播的劇場」,每一次語氣的起伏都被放大成金融變盤的前奏;而當金融市場的顫動反過來改變談判的算法,政策就不再是治理工具,而成為互相校準對方痛點的槓桿。
在精心編排的國際外交世界,談判代表們很少點名指責對方。美國財長貝森特卻剛剛打破了這條不成文的規定。但在上周三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貝森特公開點名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稱其在當前的貿易談判中是一個「無禮」且難纏的人物。這種罕見的公開譴責,揭示出特朗普政府內部對北京方面策略的深切挫敗感。
是甚麼促使了這樣一次不尋常的譴責?
據貝森特稱,在與中國進行了四輪富有成效、以「極大的尊重」為特點的貿易談判後,這位副部長「不請自來地抵達華盛頓」,並帶來了一個煽動性的威脅。貝森特說,他傳達的資訊不是談判,而是脅迫:「如果堅持徵收港口航運費,中國將引發全球混亂。」
現實是表面雙方各出重手:中方對航運與稀土出手,觸及美方關鍵供應鏈神經;美方則高舉關稅與戰略產業重振的旗幟,從飛機引擎到造船、礦產,處處暗示「我們還有牌」。但若把鏡頭拉遠,這並非單純的「以牙還牙」。兩邊其實都在交易時間與不確定性——誰能把市場的劇烈反應推遲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政治時點,誰就能在桌上多換一分籌碼。於是我們看到,強硬話術與溫和表述成對出場:白天的怒火,夜裏的「關係很好」;今天的「100%」,明天的「仍可商談」。這種矛盾不是失序,而是計算:用最大聲量,換最可控的代價。
若要為當下局勢尋一條邏輯主線,答案多半不在「鷹與鴿」,而在「金錢與債務」。對美方而言,核心變量是金融條件穩定與信用成本控制——股市不只是政績的舞台,更是國債再融資的溫度計;任何把通脹預期推高、令長期利率失錨的衝擊,都是不能長期承受的風險。對中方而言,內需轉弱、產能外溢與科技「去依賴」同時發生,外部摩擦既是壓力也是工具:藉由拉高外部對抗,凝聚內部敘事、爭取轉型窗口,並在人民幣使用場景、原材料定價權與友岸供應上試探邊界。雙方的「底線」都不是抽像的國家尊嚴,而是極為具體的資金價格與就業韌性。
產業層面上,「可被武器化」成為決策第一性原理。晶片早已是地緣風險的代名詞,稀土的敏感度迅速上升,港口費用、保險條款、出口許可、甚至第三國中間環節都變成策略節點。這迫使跨國企業把成本改寫:把單點最優換成多點採購,把即時庫存換成安全多元配置,把全球化的效率,拆成區域化的保險。短期看來,通脹壓力與資本開支上揚幾乎不可避免;中期而言,誰能在成本上限內完成供應鏈模組化,誰就有更大議價權。
金融市場的陰影同樣不容忽視。當黃金被當作跨元的避險語言,其價格變成對「體制信任」的反向投票;當美元的「無替代性」與其自身通脹—利率—增長的三角拉扯同時存在,政策傳導對資產價格的非線性衝擊就會更大。真正的關鍵在於「最後買家」:一旦外部拋壓與內部融資相遇,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是否、以及如何伸縮,將把政治選擇直譯成市場價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十多年來「央行化治理」的邏輯延續。
當然,在外交語境裏點名對方談判代表、拉高話語分貝,並不意味下一步就是斷裂。相反,越接近高峰會,越需要為「台階」預做鋪墊:以延後加徵、設豁免清單、換暫緩管制、擴大第三方採購、共同定義「敏感項目」等技術手段,去兌現談判的政治承諾。這種兩手策略的有效性,取決於兩件事:其一,能否把外部風險分攤到更多盟友身上;其二,能否讓內部承受度在社會層面可被接受——也就是說,痛要合理、風險要可見、代價要能算。
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的公共討論越來越像市場的鏡像——追逐即時波動,而忽略結構變化。社會輿論對「中間叙事」已變得沒有耐性:主張階段性互惠之窗者被扣「示弱」之帽,倡議有限度出口豁免者又被斥「背叛」。然而這場較量從來不靠單次重拳決勝,而靠一系列可審核、可調校的機制累積成果。真正成熟的談判不是立刻抽走風險,而是把風險分區、把成本定價、把衝擊延後與平滑,用制度替代脾氣,用規則對沖情緒。
在更長的時間軸上,跨國企業與資本市場對秩序的影響力,已悄然超越許多傳統外交手段。誰擁有計算力、關鍵材料、全球分銷與資料治理框架,誰就能定義遊戲。標準競賽與供應鏈政治最終會合流,成為下一輪全球化(或去全球化)的關鍵。若這是新常態,則政策與企業都需調整思維:從一次到位的宏大敘事,轉向可修可補的工程化路線圖。
因此,對決策者——請把「風險管理」前置到談判開端,而不是事後滅火:中美之間的每一次你來我往,都在提醒我們:世界不會因為喊話而簡化。把談判還給治理,把市場還給定價,把社會還給常識,靠的不是更尖銳的口號,而是回到「以事論事」—— 目標是甚麼、替代方案是甚麼、代價由誰承擔、如何機制化退出。當我們願意在兩極之外為現實留一條能走的路,強硬就不必等於冒進,妥協也不等於投降;而所謂的「新常態」,才不至於總以驚嚇的形式抵達。◇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