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亞洲盃外圍賽第三圈,港隊主場迎戰孟加拉。4萬多名觀眾從不同的地方湧到啟德足球場,坐滿了看台,旗幟翻飛,鼓聲如潮,紅色的海洋染遍球場的每一個角落,像是要把壓抑許久的情緒一次釋放。那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一種久違的確認——香港人仍在這裏,呼喊:「我們仍是香港人」。
兩天後,另一場聚會發生在一個無形的空間中。《試當真》的《墨魚遊戲2》直播吸引了10多萬人同時在線。屏幕成了新的看台,彈幕成了新的呼喊。港式幽默裏的細節,比如童年「狐狸先生幾多點」的追逐,或者鄧兆尊被「槍決」的橋段,那是獨屬於這片土地的味道。有人笑著,有人落淚,那笑與淚都在說同一件事——我們記得,我們還懂。隨後,有超過200萬香港人重溫節目。隔著網絡,全球各地的香港人依舊能感知到彼此的存在,那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的連結。
也許大部份觀眾心裏都明白——香港正在快速中國化,街道的招牌換了,公共領域熟悉的聲音不再充斥街角;立法會大換血,「國家隊」進場。但在球場的吶喊、直播間的笑語之中,一種集體的脈動依然存在。這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現實的縫隙裏,為共同的記憶留下一點溫度。
法國社會學者涂爾幹曾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寫道:當人們聚在一起舉行儀式時,會感受到一股超越個人的力量,並將它投射到某種象徵物上。這股力量凝聚人心,使彼此之間產生不言而喻的連結。對香港人來說,足球場上的港隊紅旗、直播間的港式幽默,都是這樣的象徵物。它們或許不像旗幟那樣明顯地表明立場,但它們是情感的圖騰,是共同記憶的碎片,是精神的火種。
有時候,這樣的火種看似微弱,卻足以在心裏生長。當港人在球場上一起唱歌,在聊天室裏互相打氣,就像在黑暗裏彼此遞火——小小的光亮,讓人確定自己不是孤單一人。這樣的「情感共同體」或許不能在政治口號下公開集結,但它能悄悄地流動、凝聚,在港人的日常中生根。
香港人,Be Water,遇到阻力就改變流向。當街頭的集會不再出現,情感便在體育場、在數碼空間裏重新聚合。有人在球場上感受到彼此的呼吸,有人在直播間的彈幕裏收到陌生人的打氣。這些片段短暫卻真切,構成了一個安靜但溫熱的情感共同體。
所以,當有人問「香港是不是已經消失了?」我想答案藏在那一片紅色海洋裏,也藏在螢幕上飛過的每一句彈幕。香港人不一定要高喊去證明甚麼,但只要還有人在為同一件事感動、為同一種幽默笑出聲,「香港」就會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