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今年前三季度結婚登記達五百多萬對,同比增加40.5萬對。多地政府推行現金或實物獎勵鼓勵新人登記。四川民政官員對《大紀元》披露,地方接獲上級下達明確結婚指標,導致各地獎勵活動鋪天蓋地。他說民眾對婚姻興趣低迷,福利院健康孤兒被搶先領養,目前僅剩重度傷殘兒童。
面對登記結婚人數連年下降,中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多項所謂「刺激登記」措施,以提升結婚人數。四川綿陽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陳女士日前對大紀元記者說:「今年6月,上級下達要求完善結婚登記制度,清除結婚難的障礙,提高結婚人數,還說每個月要增加兩成結婚人數。現在都在想這方面的辦法,比如要求離婚的還沒找到對象的復婚,撮合單身老人結婚。」
她又說,不久前再度收到新的結婚登記指標:「上面說每一個月要完成多少對新人結婚,你說上哪兒去找願意結婚的?人家想結早就結了。」
多地列出「結婚任務目標」
根據官方公布數據,結婚登記對數的短期上升主要出現在部份省份。中共民政部尚未公布具體地區指標來源及統計依據,但地方性文件顯示,部份城市確實列出「結婚登記任務目標」。
今年4月,中共總理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後的《婚姻登記條例》,並自5月10日起施行。修訂內容包括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加強綜合性婚姻家庭服務指導工作」及「建立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體系」,同時「明確婚姻登記機關提供婚姻家庭輔導服務」。 對此,陳女士對記者說:「這就等於明文規定地方政府要催婚。」
各地推「結婚獎勵」措施 催婚活動遍地開花
2025年初以來,中國多地密集出台「結婚獎勵」措施,從現金紅包到消費券形式不等。據大陸媒體報道,山西、浙江、廣州等地均有相關政策:山西呂梁對女方35歲以下的初婚夫婦獎勵1,500元現金,部份地區由登記窗口現場發放;浙江寧波自10月27日起向新人發放1,000元結婚消費券,紹興、杭州等地同步跟進;廣東白雲區南嶺村的獎勵更為豐厚,規定初婚且雙方為村股東成員者,婚育補貼最高可達20萬元。
網民對此多持嘲諷態度。有人留言稱:「結婚是人生選擇,不是政績考核項目。」另一人寫道:「上級下指標、地方發獎金,最後苦的是被催結婚的人。」
福利院出現領養潮 反映民眾婚姻冷感
中共四川省民政廳下屬一家兒童福利院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最近幾年,福利院大量兒童被領養:「很多人不想結婚,就來領養孩子,那些身體健康的孩子,來一個被領走一個。領養人排隊領養。有些領養者來做義工,為的是能在第一時間把收留的孩子領走。」
王女士還說,目前福利院未被領養的多是有嚴重殘疾的孩子,普通殘疾的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都被領走了。大量孤兒被領養是因為許多人寧願領養孩子,也不願意結婚。
夜間登記與送雞蛋催婚
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公開「結婚登記指標」是否屬於全國性政策,也未就地方推行「結婚獎勵」的合法性作出明確回應。
縱觀過去兩周,從上海城市到農村,各地催婚手段層出不窮。上海等城市設立「夜間結婚登記」窗口,甚至允許新人在夜店或婚慶廣場辦理結婚手續,被形容為「夜生活與婚姻登記結合的新模式」。而在農村地區,基層幹部則在集市擺攤送雞蛋、水杯、洗潔精等,動員老年夫婦補領結婚證。
安徽六安訪民姚女士對記者說,村裏廣播每天喊著「領結婚證送雞蛋」,不少老頭老太都去排隊,現場像趕集一樣熱鬧。
網民在社交平台留言稱:「老頭老太領雞蛋補辦結婚證」「明年春天離,秋天又能領雞蛋過冬」,諷刺政策可能刺激短期登記而非真實婚姻需求。也有網民寫道:「城市夜店登記結婚,農村集市送雞蛋,是同一個劇本」,認為基層官員為了完成登記任務,不擇手段地製造數據。另一條評論寫道:「如此好事輪到了普通老百姓」「都是80歲老頭老太」,反映出民眾對政策形式化的無奈與調侃。
學者:行政催婚難以改變低婚率
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心社會學者劉遠對記者表示,當局「行政式鼓勵」短期內可能提高登記數量,但不會改變結婚率下行的長期趨勢,更不會增加新生人口。
他說:「結婚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壓力、樓價、教育負擔與社會信任問題。若只用指標考核與現金獎勵,反而可能讓民眾對制度產生排斥感。所謂註冊登記人數增加也是一種假象。」
劉遠指出,近年來中國青年就業壓力持續,許多城市青年推遲結婚、生育,甚至不結婚。「地方政府官員把提升結婚率當成行政任務,既反映出他們的焦慮,也暴露出治理能力明顯下降。」
中國結婚登記數自2013年起連續下滑,2023年降至六百萬對以下。近年地方政府為應對低生育率和結婚率下滑,陸續推出結婚、育兒獎勵政策,包括現金補貼、購房優惠與「結婚旅遊」配套。學者認為,這類刺激措施雖短期有效,但難以扭轉婚育信心下降的長期趨勢。
地方財政壓力推動「數字婚姻」, 人口學者張群指出,地方政府推行「結婚獎勵」主要受財政與人口雙重壓力驅動。近年各地地方財政收入持續下滑,房地產業萎縮削弱了地方稅源,生育率降至歷史低位,使地方政府面臨老齡化和勞動力減少的雙重挑戰。
他說,政策設計多以「即時可見」為導向,通過發放小額現金或實物來製造「政策成效」,但這類措施難以改善婚育經濟負擔,也未觸及住房、就業與教育等根本問題:「婚姻政策被地方化為短期績效,從送雞蛋到夜店登記,是『數字婚姻』的延伸,反映出基層治理的功利化傾向。」
中共財政部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地方財政赤字規模繼續擴大,多省縣級政府依賴中央轉移支付維持基本運作。部份地區將婚姻登記獎勵費用列入社會事務專項支出,以促進「婚育恢復率」指標增長。一位地方公務員對記者說,政策落實主要看數據,「多幾百對登記就能向上級匯報成績,發點雞蛋比修路便宜」。
學界分析指出,這類激勵政策表面提升了登記數量,實則掩蓋了婚姻結構老化與年輕人婚育意願下降的現實。專家認為,若缺乏持續性的社會支持體系,地方財政補貼終將難以維繫,「刺激性婚姻熱潮」也將隨之冷卻。#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