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在上月初分別介紹了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及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他們均有一間相同的聯繫中學──聖文德書院。聯繫中學就是在扣除重讀生及自行分配學位後,最多能夠保留四分之一的學位餘額予其聯繫小學的學生。以上三間學校的辦學團體均為方濟會,而今期專欄要介紹的就是聖文德書院。
聖文德書院位於黃大仙鳳凰新村,在聖母醫院以北,亦與東北面的慈雲山(慈樂邨)連接,和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第二代校舍原址(慈旺樓)十分接近。書院是一所天主教男女子中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4/25學年,書院提供總數24班,中一至中六各4班。書院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132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學生大部分來自黃大仙區,只有少部分來自九龍城區及沙田區。書院校訓節錄自《箴言》第十一章第二節的「謙誠智慧」(拉丁文為:Ubi Humilitas Ibi Sapientia,英文為:Where humility is, there also is wisdom)。
當小學程度的聖文德學校在現時慈樂邨樂旺樓的第二代校舍於1966年開學後,方濟會隨即在1968年展開申辦中學的計劃。他們首先邀請了兩位美籍神父來港籌建,香港政府在1969年批出書院現址創校,校舍於同年動土。聖文德書院在1971年創立時,校舍仍在趕工,於是暫借區內早一年(1970年)開學的德愛中學課室上課,直至翌年(1972年)為止。書院在開學時是一所男校,當時只開了六班中一,共有學生超過200名。書院隨後在開設到預科班後開始收取女生,直至2002年才轉為所有級別均同時招收男女生。
方濟會在黃大仙所創辦的學校均以主保聖人聖文德命名。聖文德於1221年在意大利羅馬北部出生,1238年前往巴黎由道明會和方濟會會士合辦的大學修讀文學,1243年畢業後隨即加入方濟會。聖文德於1245年晉鐸(成為神父),1253年正式成為大學教授,期間出版不少著作,並曾周遊歐洲各地講授神學,最後於1273年被任命為樞機兼亞巴若總主教。聖文德於1274年參與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大公會議期間因病逝世。教廷於1427年將他列為聖品,並於1587年封為教會聖師。
聖文德的成就被稱為方濟會的第二會祖,而創辦方濟會的會祖,則是來自意大利山城亞西西的聖方濟,所以教會亦稱為方濟會,或稱「小兄弟會」。聖方濟於1182年出生於富裕家庭,1202年時曾參戰卻戰敗被俘一年,回到亞西西後開始投入天主教事業,為麻風病人或貧苦人士等低下階層服務。聖方濟於1209年創立方濟會,1219年前往中東向回教徒宣講和平,最後於1226年逝世,隨即被教廷於1228年列為聖品。方濟會於1294年(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已有傳教士來華,並於1841年1月,在香港尚未被英國佔領前已來港傳教。
近年,聖文德書院每年均會在11月底的一個星期六舉行中一收生資訊日,對象以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為主。資訊日分為上午及下午兩場,家長可預先於網上報名參與。書院在資訊日時首先安排收生講座,校長及副校長會分享書院的教學特色、收生程序和面試注意事項,並安排學生進行分享及才藝表演。完成講座後,參加者可自由參與於課室或特別室舉行的學科攤位展示,並可趁機與不同崗位的老師及學生交流。
聖文德書院亦會每五年舉行一次慶祝校慶的開放日,歡迎公眾人士及校友前來參與。最近一次為2024年11月舉行的55周年校慶開放日。開放日除與資訊日一樣提供收生講座及學科攤位展示外,亦設有嘉賓揭幕儀式,並於操場安排攤位遊戲、學生才藝表演及體驗運動等。同日舉行的球類比賽及臨時校史室,更為來賓增添參觀與認識書院的樂趣。@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