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博德學校位於黃大仙橫頭磡,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4/25 學年,學校共設 24 班,小一至小六各 4 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為 100 個,自行分配及統一派位的比例大致各半。現時的辦學團體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校訓為「敬主愛人」。

聖博德學校由瑪利諾神父教會於 1965 年創辦,校址位於昔日北面橫頭磡徙置區(即現時宏德樓位置)與南面老虎岩徙置區(即現時樂東樓)之交界。早於 1963 年,聖博德堂已在橫頭磡第 17 座(即現今宏禮樓)設立。學校初期為半日制,至 2002 年轉為全日制,上午校留在原址,下午校則遷往蒲崗村道學校村,並更名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聖博德學校正門。(鄺嘉仕提供)
聖博德學校正門。(鄺嘉仕提供)

關於創校的瑪利諾神父教會,其歷史曾於本欄中 2022 年 6 月福德學校、2023 年 7 月觀塘瑪利諾書院、2024 年 1 月華德學校及 2024 年 3 月法國國際學校(柴灣校舍)中略有介紹。該修會於 1911 年由普瑞斯(Fr. Walsh)與華爾實(Fr. Price)兩位神父在美國紐約聖母山創立,1918 年起開始於華南地區傳教,並於中國政權更替後於 1952 年來港,展開於柴灣、牛頭角、九龍仔及東頭村等地的福傳及教育工作。

位於學校正門的揭幕碑,揭幕日期為3月17日聖博德日。(鄺嘉仕提供)
位於學校正門的揭幕碑,揭幕日期為3月17日聖博德日。(鄺嘉仕提供)

校名「聖博德」(英文:St. Patrick),亦譯作聖巴德利爵或聖派翠克,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他於公元 4 世紀晚期出生於蘇格蘭,16 歲時被愛爾蘭海盜擄去為奴,六年後逃回家鄉。其後返回愛爾蘭成為傳教士,並擔任主教達三十多年。他最終成為愛爾蘭的主保聖人,去世當日 3 月 17 日被定為「聖博德日」,亦為今日愛爾蘭的國慶日。

聖博德堂。(鄺嘉仕提供)
聖博德堂。(鄺嘉仕提供)

特別的是,聖博德學校由外牆到校徽皆以「三葉草」(又稱酢漿草)為設計元素,象徵聖博德以三葉草向信眾講解「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及聖神合而為一的教義。聖博德既為修會的主保聖人之一,當年創校的莫若翰神父亦為愛爾蘭籍,故選以聖博德為聖堂與學校命名,並以三葉草為校徽圖騰。1970 年,修會將學校管理權移交予天主教香港教區,並營辦至今。

學校地下聖博德堂的通訊櫃及上面的復活基督像(左圖);學校地下操場上的聖博德像(右圖)。(鄺嘉仕提供)
學校地下聖博德堂的通訊櫃及上面的復活基督像(左圖);學校地下操場上的聖博德像(右圖)。(鄺嘉仕提供)

近年,聖博德學校常以「升小一選校活動」、「親子同遊聖博德」或「小學體驗活動」等名義,於學年間不同時段舉行開放日,對象為有興趣報讀的家庭。活動內容通常包括學校發展簡介講座、校園導覽、觀課安排,亦設有學生體驗活動如 English for Fun/英語故事分享、STEAM 手作、藝術活動等,讓孩子親身感受學習氛圍。

踏入 2025 年,聖博德學校迎來創校 60 周年鑽禧。學校已在校園內增添鑽禧裝飾,並以周年紀念名義舉辦一連串活動,包括校運會、感恩祭、學生匯演、畢業典禮,以及與蒲崗村道校合辦的「愛爾蘭學習之旅」等慶祝項目。至於學校會否在鑽禧之年開放校園予公眾參與?讓社區居民有機會認識校內的聖像、聖物,甚至瞻仰聖博德的聖髑(relic)?就要密切留意校方最新公布了。@

學校正門的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學校正門的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學校位於橫頭磡邨停車場車道的側門。(鄺嘉仕提供)
學校位於橫頭磡邨停車場車道的側門。(鄺嘉仕提供)

由匯富坊天台望向學校,右方是樂富邨樂東樓,左方是黃大仙下邨龍滿樓一帶。(鄺嘉仕提供)
由匯富坊天台望向學校,右方是樂富邨樂東樓,左方是黃大仙下邨龍滿樓一帶。(鄺嘉仕提供)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