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博智小學位於黃大仙天馬苑,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4/25學年,學校共設11班,小一至小三各1班,小四2班,小五至小六各3班。小一派位學額為100個,自行分配與統一派位的比例約為二比三。

學校門口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時任主教胡振中樞機主禮的揭幕碑。(鄺嘉仕提供)
學校門口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時任主教胡振中樞機主禮的揭幕碑。(鄺嘉仕提供)

天主教博智小學的辦學團體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校訓為「克明峻德」,出自《書經.堯典》「克明俊德」及《禮記.大學》「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其意旨為彰顯人的良知善性,不被後天私慾蒙蔽。聖言會創辦的聖言中學亦採用相同校訓,並有更詳細的詮釋。

校內掛有博智神父的畫像。(鄺嘉仕提供)
校內掛有博智神父的畫像。(鄺嘉仕提供)

校內亦掛有博智神父的簡介。(鄺嘉仕提供)
校內亦掛有博智神父的簡介。(鄺嘉仕提供)

天主教博智小學與上期專欄介紹的《聖博德學校》一樣,由瑪利諾神父教會創辦。學校以「Price」命名,並非指價格,而是為紀念該修會的創辦人之一普瑞斯神父(另一位創辦人為華爾實神父,即2024年1月專欄介紹的《華德學校》所紀念的神父)。博智神父於1860年在美國出生,1886年晉鐸(成為神父),1918年以58歲之齡率領三位神父赴華南傳教,不幸於次年因水土不服染病逝世。

天主教博智小學原名「天主教博智學校」,於1963年創辦,比聖博德學校早兩年。兩校均由莫若翰神父創立,莫神父出任博智紀念學校首任校監,直至1965年創辦聖博德學校後轉任該校首任校監,並由博智學校首任校長謝鳴之神父兼任校監。

校內的聖母巖。(鄺嘉仕提供)
校內的聖母巖。(鄺嘉仕提供)

創校時,校舍位於橫頭磡徙置區第5座(即現宏頌樓位置)地下,初為半日制學校。1974年起,天主教香港教區接辦。橫頭磡徙置區於1980年代初重建為現今的樂富邨及橫頭磡邨,學校遂於1986年遷往當年落成的天馬苑現址,1988年銀禧紀念時由時任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主持揭幕儀式。

校內掛有橫頭磡徙置區第5座地下校舍的舊相片。(鄺嘉仕提供)
校內掛有橫頭磡徙置區第5座地下校舍的舊相片。(鄺嘉仕提供)

2005年,天主教博智小學合併上、下午校,改為全日制。因報讀人數不足,學校於2025年3月接獲政府通知,2025/26學年小一「派零班」,即不再獲政府資助開辦小一,並須於三個學年內停辦。天主教香港教區最終決定將全校師生併入天主教伍華小學,預計於2026/27學年完成合併。

學校掛在對出走廊宣傳開放日及才藝匯演的橫額。(鄺嘉仕提供)
學校掛在對出走廊宣傳開放日及才藝匯演的橫額。(鄺嘉仕提供)

2024年,天主教博智小學舉行多項活動慶祝創校60周年鑽禧,包括鑽禧感恩祭暨慶祝典禮、校友聚餐、尋根之旅步行籌款、鑽禧朝聖活動及鑽禧校運會等。疫情前,學校會在學年底與才藝表演同日舉辦開放日,開放校園予公眾參觀。當日除欣賞學生表演外,參加者可自由參觀校園,於有蓋操場和課室參觀校史及學科展覽,並參與親子工作坊或學科體驗活動,場面熱鬧。

學校當年與開放日同期舉行的才藝匯演。(鄺嘉仕提供)
學校當年與開放日同期舉行的才藝匯演。(鄺嘉仕提供)

疫情後,學校並未在才藝匯演同日恢復開放日,但於學年間不同時段舉辦針對幼稚園學生家庭的活動,例如2024/25學年初及中段的「童樂Puppet‧Board」、「聖誕小鎮@博智」及「月圓之夜.玩轉中秋」等,包括英語手偶班、滑板活動、攤位遊戲、充氣彈床、STEM小夜燈製作及猜燈謎等。此外,學校亦舉行「一對一」校園參觀,由教職員帶領家長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校園環境,活動內容多樣且極具吸引力。@

學校的另一側。(鄺嘉仕提供)
學校的另一側。(鄺嘉仕提供)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