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稀土出口管制問題上「反覆無常」,歐洲汽車、風電和國防產業面臨隨時「斷供」的風險。面對這一重大威脅,歐洲正加速推進三項策略,希望能最終擺脫對中國原材料的過度依賴。

從汽車到晶片 歐洲面臨中共「卡脖子」危機

2025年4月,中共對七種重稀土元素實施出口限制。10月,這種出口管制進一步收緊。儘管在中美會晤後,這項收緊管制的措施被推遲了一年,但專家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局勢已經得到控制。

稀土元素是電動汽車電池、風力渦輪機和晶片的核心「維他命」,中共控制全球80%的開採和90%的加工。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歐洲95%的稀土依賴從中國進口,對其它重要工業原材料(如鋰)的依賴程度也很高。

由於關鍵原材料供應短缺,歐洲工業許多重要生產線存在停產風險。例如德國福士汽車和西門子風電項目延誤,成本飆升20%。歐洲央行(ECB)警告,若限制持續,歐元區製造業產出可能下滑1.5%,尤其在人工智能(AI)競賽中,稀土短缺將拖累數據中心和量子運算發展。

默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漢斯‧穆勒(Hans Müller)表示:「中國(中共)不是在『禁運』,而是在用稀土作為地緣政治槓桿。歐洲必須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脫鉤。」 更嚴峻的是,潛在的台海危機可能引發全面斷供,歐洲企業平均庫存僅夠3個月。因此歐洲計劃採取三項策略,力求更可靠地保障關鍵原材料的供應。

策略一:多元化採購與戰略儲備

憑藉中共實施的「國家投資和補貼」,中國在重要礦產的開採和加工方面都佔據主導地位,並能夠以國際競爭對手在市場條件下無法達到的低價格提供關鍵原材料。迄今為止,業界也一直不願為來自非中國來源的原材料支付更高的價格。

然而,據德國《商報》報道,麥肯錫諮詢公司一份尚未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行業內部的思維轉變跡象正在緩慢顯現。該研究指出,在接受調查的100間公司中,82%的公司感受到了貿易爭端的影響,並正在制定應對措施,尤其是汽車製造商。

大眾集團旗下的電池製造商PowerCo於10月初與德國磷酸鐵鋰電池(LFP)開發商IBU-tec簽署了一份合同。據IBU-tec行政總裁約爾格‧萊嫩巴赫(Jörg Leinenbach)透露,該企業將從明年起在其魏瑪工廠生產電池正極材料,並於2028年在比特費爾德新建一座工廠,屆時其現有產能將提升5倍。

萊嫩巴赫表示:「兩年來,我們一直與PowerCo合作開發LFP材料,目標是共同打造一條歐洲供應鏈。」他補充:「如果我們滿負荷生產,包括比特費爾德工廠在內,我們的每公斤價格應該略高於中國的價格。」他們採用的技術與中國競爭對手不同,因此生產效率更高。

然而,完全由歐洲主導的鋰產業鏈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起來。目前,全球70%的鋰產自中國。與其它關鍵原材料一樣,中國在電池材料方面擁有價格優勢,除了國家補貼外,中國企業支付的工資也較低,且面臨的監管要求也相對寬鬆。

歐盟所採取的核心策略首先就是「多源頭、多路徑」。2025年10月,歐盟委員會推出「聯合採購機制」,允許成員國集體談判,與澳洲、加拿大和越南等國簽訂長期供應協議。 例如,瑞典礦業巨頭LKAB與挪威合作開發北極稀土礦,預計2026年投產,年產5000噸鏑和鋱,相當於中國出口的5%。

同時,戰略儲備成為緩衝。歐盟計劃投資5億歐元建立「歐盟稀土庫」,類似於美國的國家儲備體系。 法國總統馬克龍強調:「我們不能再讓北京決定巴黎的電動車生產。」這一舉措已吸引德國大眾和法國雷諾等巨頭參與,目標覆蓋重稀土的80%需求。

策略二:循環經濟與回收創新

回收利用關鍵原材料,例如從電動汽車中提取和再利用稀土元素,也是一種高效方式。歐盟委員會目前計劃推進這一議題。歐委會的《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已明確規定,從2030年起,戰略原材料年度需求的25%應通過回收利用來滿足。目前,歐洲遠未達到這一目標。據德國《商報》報道,歐洲關鍵原材料的回收率僅為8%。

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業中心(UnternehmerTUM)旗下的「循環共和國」(Circular Republic)倡議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歐洲稀土磁體的回收利用率不足百分之一。該研究重點關注用於電動機、風力渦輪機和磁力共振成像儀的釹鐵硼磁體。

該組織的聯合創辦人莫斯(Niclas-Alexander Mauss)認為,循環經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回收利用是減少我們對原材料依賴的最快途徑,因為與新的採礦項目不同,它不需要數十年的準備時間」,他說,「在歐洲,稀土回收利用意味著不再需要費力開發礦藏,而只需擴大規模即可。」

然而,行業不願為價格更高的非中國產材料買單,是少數稀土回收項目未能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原因之一。莫斯認為,企業最終必須明白,安全性並非免費,「這就像火災保險,你承擔額外的成本,但如果發生意外,你就能得到保障。」

「把廢物變為資源」始終是歐洲努力的方向,歐盟也通過稅收激勵企業投資回收技術。 比利時初創公司Urban Mining已開發出高效釹鐵硼磁鐵回收方法,從舊硬碟中提取純度達99%的稀土,成本僅為進口的一半。

此外,歐洲還推動「無稀土」替代品研發。荷蘭飛利浦和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合作,推出基於鐵氮化合物的磁鐵,用於風力發電機,性能不遜於傳統稀土磁鐵。資源與未來基金會(RFF)分析稱,這種創新可將歐洲對中國的依賴在5年內減半,但需克服高初始投資的障礙。

策略三:本土投資與國際聯盟

歐盟已設定明確目標:從2030年起,歐洲每年對關鍵原材料的需求中,10%將由國內採礦滿足,40%將由國內加工滿足。未來,這些原材料中最多只有65%來自單一第三國。歐盟根據《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遴選出47個歐洲項目,並將其列為戰略性項目。

但這並不能保證這些項目會獲得資金支持。因此,CRMA在礦業領域飽受詬病。德國證券分析協會(DGWA)創辦人斯特凡‧穆勒(Stefan Müller)稱,該法規「形同虛設」。穆勒認為,美國和日本反而會受益於歐盟預先篩選並選定的47個項目。之後,它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原材料戰略選擇這些項目。

以英國的鎢礦為例,歐洲一間公司計劃在那裏開採,該項目被列入CRMA管制範圍。但美國也希望開採該礦藏,以確保開採出的鎢礦供美國工業使用。美國進出口銀行(Exim)是一家國有信貸機構,於9月份簽發了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意向書,擬向該項目提供高達9500萬美元的融資,從而確保其獲得開採權。這個例子表明,美國目前的決策速度遠快於歐盟。

因此,除了制定目標,歐洲也必須明確:投資才是長效之策。目前,歐盟Apply AI Strategy已撥款10億歐元支持稀土精鍊廠建設,重點在東歐和北歐。波蘭與德國聯合項目「歐亞礦業聯盟」已獲批3億歐元,計劃在薩克森州建廠,加工從格陵蘭進口的礦石。

另外,國際合作也不可或缺。歐盟正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組建「民主供應鏈聯盟」,共享技術並共同向中共施壓。在 2025年G7峰會上,G7國家也敲定了首批聯合投資,目標覆蓋全球稀土供應的30%。

對於歐洲而言,保障關鍵原材料的供應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戰略自主的底氣。2025年年底的歐盟峰會將審視進展,若這三項策略奏效,歐洲或者可以看到供應鏈安全的「曙光」。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